國務院高層和多位地方政府一把手,對此給予了重視
習近平提到,考古文物和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必須加以妥善保護和利用。
用歷史教育人民
據中央電視臺新聞圖片報道,孫春蘭已前往故宮博物院地下文物倉庫、文化資產數字應用研究所。
孫春蘭指出,故宮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瑰寶,有著大量的文物收藏和高比例的珍貴文物,在我國文物工作中發揮著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必須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資源。
她還特別提到了幾點,包括 "堅持安全第一"、"加強文物的發掘、解讀和傳播"、"加強紫禁城的文化發掘和展示"、"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紫禁城建于六百年前的 2020 年,也就是故宮博物院 95 周年紀念日。
10 月 10 日,故宮博物院主席王旭東提到,1420 年建成的紫禁城是中國古代宮殿城市發展史上唯一的例子和最高的例子,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宮殿建筑群,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歷史縮影。
王旭東在題為 "95 年團與故宮博物院回顧與展望" 的文章中還透露,始建于 2018 年 5 月的香港故宮博物院預計將于 2022 年 6 月底正式開放。
孫春蘭在對故宮的考察中強調,要完善政策措施,使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活下來,加強故宮文化的發掘和展示,提出更多更好的中國文化遺產,豐富全社會的歷史文化營養,進一步發揮歷史育人的作用。
民族凝聚力與民族自豪感
在孫春蘭調查的背后,最高決策層重視文物保護。
9 月 22 日,"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研討會" 在北京舉行。習近平在會上強調,要深入研究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的起源和特點,形成比較完整的中國文化基因概念體系。
隨后(9 月 2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了 "中國最新考古發現及其意義" 的第 23 次集體研究。
這項集體研究指出,考古文物和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必須加以妥善保護和利用。
通過對歷史的深入研究,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教育和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年,了解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
當地部署
值得一提的是,自今年初以來,一些地方政府領導對文物保護進行了研究。
就像內蒙古
10 月 4 日至 5 日,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布曉林對阿拉善右旗進行了調查和調查,其間,布曉林前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曼陀山巖畫保護管理站和曼陀山巖畫集團遺址,檢查檔案資料,進一步了解文物的保護、恢復和利用情況。
另一個例子是河南。
6 月 18 日,河南省省長尹紅前往洛陽市進行文物保護和利用研究。據河南當地媒體報道,尹紅前往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二里頭考古任務組基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尹紅指出,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二里頭遺址是探索中華文明之源和夏商周工程的重要支撐,要從堅定的文化信心高度,進一步改善二里頭遺址的保護、利用和宣傳,宣傳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遺產。
9 月 29 日,由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率領的河南文化旅游局、鄭州市文化廣播電視旅游局、鄭州市文物局組成的研究小組前往少林寺考察文物保護工作。
一些合作也正在落地生根。
9 月 25 日,四川、陜西兩?。ㄊ校└锩奈锉Wo和利用工作會議在陜西省漢中市召開,會上,川陜重慶三省討論了革命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問題。
背后的熱門搜索
最后,讓我補充兩點。
第一,國家保護哪些文物?
依照 "文物保護法" 的規定,下列文物由國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保護,包括 "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古建筑、石窟和石刻、壁畫"、"歷史上所有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和工藝品"。
第二,文物保護涉及每個人。
我想知道你是否還記得幾天前的一次熱搜索 --" 洛陽龍門石窟的佛像被游客從糊狀物中拉了出來。
據 "紅星新聞" 報道,國慶節假期,龍門石窟迎來了大批游客,為了保護起見,景區設立了相關護欄,將佛像與游客隔開,但由于一些佛像離過道較近,仍有不少游客通過護欄觸摸手。
龍門石窟管理委員會向媒體透露,10 月 2 日發現后,當地旅游局向龍門石窟研究所報告。" 該所當天下午采取措施,增加保安人員,引導游客前往可以到達的石刻現場,并及時作出標志。三號晚上游客離開后,又增加了一個高密度的防護網。
一些網友說,文物保護不是任何工作人員的事,這是全體人民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