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五七”服務模式:古建筑保護的創新探索
在歷史的長河中,古建筑作為文明的載體,見證了無數朝代的興衰更迭,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記憶。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存正面臨著自然災害、資金匱乏、專業人才稀缺等多重威脅。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郭江濤,馬蕊等人帶領的古建薪生團隊懷揣著對歷史的敬畏與熱愛,以創新的“一三五七”服務模式,為古建筑保護開辟了全新的路徑,為文化遺產的傳承注入了科技的力量。
“一三五七”服務模式是一種創新的古建筑保護理念,它通過構建一個智慧化保護體系,精準對接古建筑保護研究所、文博單位住建部門和文物信息咨詢中心三個服務對象,采用建筑背景調查、數字信息采集、宣傳教育普及、搭建智能平臺和健全管理體系五種實施策略,全面覆蓋考古研究、虛擬復原、文化創意、智慧旅游和數字孿生等七個應用場景。這種模式不僅突破了傳統保護模式的瓶頸,還實現了古建筑保護的數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續發展。
在技術應用方面,筑韻團隊展現了卓越的創新能力。他們采用了三維激光掃描、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和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為古建筑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例如,在山西懸空寺的保護項目中,團隊成員運用多旋翼無人機采集數據,成功構建出厘米級精度的實景模型,精準還原了建筑的錯落變化。這種高精度的數字化建模,不僅為修繕工作提供了精確的數據基礎,還為后續的研究和展示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社會參與也是該項目的一大亮點。團隊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古建筑保護,通過社區合作、學校聯動和企業支持,形成了多元化的保護機制。例如,山西懸空寺項目利用虛擬技術,對建筑進行預防性保護,維持其原有的風貌和歷史價值。這種社會參與模式不僅解決了資金和人才問題,還增強了公眾對古建筑保護的意識。
“一三五七”服務模式的實施,不僅在技術上取得了突破,還在社會和經濟層面產生了積極影響。通過數字化技術和文化創意的結合,古建筑得以“活”起來,吸引了更多游客和研究者。例如,蘇州的端善堂潘宅項目通過修繕和改造,成為分散式精品酒店,實現了古建筑的活化利用。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質,還為地方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古建薪生團隊的專業背景和跨學科優勢,為“一三五七”服務模式的成功實施提供了堅實保障。團隊成員在各自領域深耕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例如,陳瑩在建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為古建筑結構穩定性監測提供了重要參考;曹鑫宇在材料學方面的專業見解,助力團隊研發出適用于古建筑修復的新型材料;鄧俊杰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技術專長,推動了古建筑數字化保護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此外,郭文龍、張宇等成員在考古學和歷史研究方面的深厚造詣,為古建筑的歷史價值挖掘和文化傳承提供了有力支持。
團隊還注重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和應用。通過合作,共享資源和技術成果,解決技術難題。這種產學研結合的模式,不僅提升了團隊的技術實力,還為古建筑保護領域培養了更多專業人才。
未來,筑韻團隊將繼續秉持“科技守護歷史,數字傳承文化”的宗旨,以更加堅定的步伐,推動古建筑保護事業的發展。團隊計劃在未來2年內,通過對項目已采集的各地古建筑數據進行分析,精準瞄準古建筑所在實地,不斷發現問題,完善三維重建的核心算法,確定項目未來發展方向。未來5年,建設“古建筑動態化”全覆蓋工作機制,對國內多地古建筑進行現場調研,為古建筑數據采集、模型搭建的落實進行探索。未來10年,搭建前沿的古建筑動態化數據平臺,保障從構筑古建筑模型數據庫到運用數字化手段實際應用古建筑模型可以有效地傳承與實施,從而高效助力古建筑保護事業。(文:郭江濤,馬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