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經貿大學子深耕鄉村冷鏈調研 解碼匯中村振興實踐中的民生密碼
2025年2月,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冷鏈賦能鄉村振興”調研團隊(成員:蔣樂遙、張曦元、成依語、吳貞妮、金煜瑤)深入上海市閔行區匯中村,圍繞“冷鏈物流驅動民生改善”主題展開為期3天的實地調研。作為該校“鄉村振興背景下冷鏈物流改善民生路徑研究”課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團隊通過深度訪談、問卷調研與實地走訪,挖掘超大城市近郊鄉村的冷鏈物流發展經驗,為城鄉冷鏈協同提供實證樣本。
一、匯中村:從江南水鄉到冷鏈示范村的蝶變之路
匯中村地處浦江鎮大治河南畔,作為上海市鄉村振興示范村,其冷鏈物流發展呈現“政企協同、民生優先”的鮮明特色。據前村長蔣才龍介紹,該村自2015年起與城市商超集團建立定向冷鏈合作,通過“保底收購+全程冷鏈”模式,將本地草頭、有機蔬菜等農產品損耗率從25%降至12%,助農增收超30%。目前全村已建成3座村級冷庫,覆蓋90%的農產品種植戶,形成“田間采摘—冷庫預冷—城市配送”的標準化鏈條。
團隊發現,匯中村的成功實踐離不開“三鏈融合”路徑:經濟鏈上,冷鏈物流使農產品溢價率提升40%,帶動村集體年收入增長200萬元;社會鏈上,冷鏈設施的完善吸引15%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參與農產品加工;生態鏈上,冷鏈減少的農產品損耗間接降低農藥使用,全村綠色食品認證面積擴大至70%。
二、學生調研:從田間地頭到數據分析的多維探索
作為經濟學、會計學專業學生,團隊發揮計量分析優勢,在匯中村開展“冷鏈物流與農民幸福感”專題調研。通過對50戶農戶的問卷分析發現,使用冷鏈服務的農戶農產品商品化率達85%,較未使用者高32個百分點;生活滿意度評分(5.26分)顯著高于全鎮平均水平(4.12分)。
在與村黨支部書記沈建國的訪談中,學生了解到鄉村冷鏈的“最后一公里”痛點:盡管村級冷庫覆蓋率達100%,但鄉鎮級冷鏈中轉站缺失導致配送成本高企。針對這一問題,團隊結合課堂所學的“統倉共配”理論,建議引入第三方物流共建共享中心,預計可降低運輸成本25%。
三、校企對話:從實踐經驗到政策建言的學術轉化
調研期間,團隊與上海歐恒物流有限公司CEO朱鋼展開深度交流,聚焦“冷鏈技術下沉鄉村”議題。企業分享的“移動冷庫+村口冰柜”解決方案,與學生課題中的“低成本冷鏈技術適配鄉村需求”理論形成共振。數據顯示,該模式使匯中村生鮮消費品下鄉品類從10種增至50種,農村居民冷鏈商品購買頻次提升1.8倍。
基于調研成果,學生團隊提出三項政策建議:一是建立“冷鏈民生指數”評估體系,將農產品損耗率、農民滿意度納入鄉村振興考核;二是推廣“校企村”三方共建模式,通過土地入股、收益共享激發社會資本投入;三是加強冷鏈技術培訓,聯合高校開設“鄉村冷鏈運維”定向課程,破解技術人才短缺難題。
四、青春賦能:高校研究對接鄉村振興的實踐樣本
此次調研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產學研”融合的典型實踐。團隊依托該校“冷鏈物流與鄉村振興”校級課題,將課堂所學的雙重差分模型、三鏈作用理論應用于實地分析,形成10萬余字的調研報告。數據顯示,匯中村案例已納入該校《區域經濟學》教學案例庫,其“冷鏈民生效應評估體系”正在閔行區3個鄉鎮試點推廣。
“從數據建模到田間走訪,我們深刻體會到冷鏈物流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民生工程。”團隊負責人蔣樂遙表示,匯中村的經驗證明,超大城市近郊鄉村的冷鏈發展需兼顧“效率”與“公平”,通過技術創新與利益共享,讓冷鏈真正成為熔鑄民心的“幸福鏈”。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的調研團隊將繼續深耕冷鏈物流民生效應研究,計劃在長三角地區開展跨區域比較分析,為構建“冷鏈強農、民生固本”的城鄉協同發展模式貢獻青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