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偏癱3年,陳沖主任采用脊髓電刺激技術,讓患者重獲新生
近日,哈爾濱嘉潤醫院偏癱微創治療中心陳沖主任團隊為一名卒中后偏癱3年的患者,成功實施脊髓電刺激植入術。術后隨著電刺激的開啟,何大爺已能夠自己上下一層樓梯,高興得在病房唱起歌來。
病例回顧
快要到退休年齡的何大爺3年前突發腦梗,雖經及時治療,脫離了生命危險,但卻遺留了右側肢體偏癱。在當地醫院和家中,何大爺積極的進行康復訓練,但運動功能卻始終無明顯進步。挎籃手、劃圈步,日常生活嚴重依賴家屬,逐漸讓原本樂觀的何大爺喪失了生活的信心。為尋求進一步治療,何大爺和家屬經多方打聽,輾轉來到陳沖主任的門診。
門診以“痙攣性偏癱”收治入院,查體:右側肢體肌力Ⅲ級(踝、腕關節屈曲1級),活動時右肘關節、右腕關節、右掌指關節、右側指間關節、右膝關節、右踝關節、右跖趾關節、右側趾間關節屈曲痙攣,肌張力較正常增高約3級,右足輕度內翻,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僵硬。右肩關節內收,右肘關節屈曲,右腕關節、右手各關節僵硬。右側肱二、三頭肌腱反射亢進,右側膝、跟腱反射亢進。跟腱攣縮明顯,較健側短約3cm,生理反射存在,踝陣攣陽性,巴彬斯基征陽性。
治療過程
陳沖主任團隊對何大爺的病情進行了詳細的評估,并與何大爺和家屬的充分溝通。為突破傳統康復治療的瓶頸,陳沖主任決定為何大爺實施脊髓電刺激植入術。手術分為2步進行:
第一步:通過微創技術在何大爺的脊柱內植入2根脊髓刺激電極,分別針對右側的上肢和下肢,術后開啟臨時電刺激,進行7-15天的體驗治療。
第二步:如果體驗治療療效明顯,則進行永久植入手術,可為何大爺提供長期的治療。
欣喜的是,體驗治療期間何大爺上肢和下肢的肌張力明顯降低,關節變得松弛,手指、腳趾痙攣狀態也得到明顯改善。
不到2周的體驗治療,其療效遠超過去三年辛苦的康復訓練,這讓何大爺重新燃起來生活的信心,并強烈要求進行脊髓電刺激永久植入手術。何大爺的病情得到持續地好轉,才術后三周的時間,他已經能獨自上下一層樓梯。老伴說,之前從來沒聽他唱過歌,再加上腦梗后說話就不太利索,沒想到這高興起來唱起了《東方紅》,唱得還真挺好。
專家意見
陳沖主任介紹到,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常表現為上肢屈肌痙攣和下肢伸肌痙攣,形成“挎籃姿勢”和“劃圈步態”。這種異常協同模式導致關節活動范圍受限,步行時足跟無法著地,平衡能力顯著下降。手部屈肌痙攣使手指呈握拳畸形,影響抓握、捏取等精細動作,導致穿衣、進食等日常生活活動嚴重受限,部分患者甚至因手掌清潔困難引發皮膚潰爛。目前我院已成立偏癱微創治療中心,專注于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脊髓電刺激用于卒中后偏癱的運動康復,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前沿技術。作為一種神經調控療法,該手術不會對患者的神經、組織或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具有安全性好的特點,其療效主要體現在改善肌張力、肌力和緩解疼痛等方面。隨著這項技術的拓展應用,未來將有更多的像何大爺這樣的偏癱患者從中獲益。
脊髓電刺激用于卒中后偏癱的作用機制
脊髓電刺激是指通過植入椎管硬膜外腔的電極,電脈沖刺激脊髓背側或脊神經根,激活脊髓內的神經元或傳導纖維。其作用機制包括:
·電刺激能夠引導大腦信號“繞行”受損區域,建立新的神經傳導回路;
·抑制脊髓背角過度活躍的神經元,降低γ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從而緩解肌肉痙攣,改善關節活動度;
·電刺激不僅即時調節神經活動,更通過長期刺激激活神經生長因子分泌(如BDNF),促進受損神經突觸再生和功能重組;
·脊髓電刺激并非孤立作用,而是與康復訓練形成協同效應,訓練中的運動信號與電刺激結合,加速運動皮層與脊髓的功能再映射。
綜上所述,脊髓電刺激通過“信號繞行-抑制痙攣-重塑神經-激活中樞-協同康復”五位一體機制,為偏癱治療提供了從微觀神經元調控到宏觀功能恢復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專家簡介
陳 沖 副主任醫師
周圍神經平衡術治療專家,神經外科偏癱微創治療中心主任
畢業于牡丹江醫學院,曾在省內三甲醫院神經外科工作近20年,并擔任科室主任。多次在北京天壇醫院、清華大學玉泉醫院、解放軍總醫院(301)、北京三博腦科醫院、北京航空總院、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進修學習。
擅長:神經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手術治療,尤其對重度顱腦損傷、高血壓腦出血的綜合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本地區獨立開展了腦出血、腦膜瘤、膠質瘤的顯微鏡下微創手術,在本地區最先開展神經內鏡技術微創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熟練開展“脊髓電刺激植入術”、“周圍神經平衡術”治療腦出血、腦梗塞、腦外傷導致的(肌張力高)偏癱、挎籃手、內翻足、四肢痙攣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患者遍及全省各地,覆蓋全國大部分省份;個人抖音號粉絲超3萬,得到了廣大偏癱患者的認可和好評。主持完成市級科技成果兩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