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遵義:中國最大的風險是再次與世界隔絕
2020年8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主持了經濟和社會領域專家論壇,強調"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和國際周期為主體,國內和國際雙周期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借此機會,作者試圖探討"雙周期"的概念。雙周期分別為"國內周期"和"國際周期"。流通是指供求雙方的相互滿足。從1950年到1978年,中國基本上只有一個"單周期",即"國內周期"。20世紀50年代,與前蘇聯和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易貨貿易也非常有限。這部分是由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朝鮮戰爭后對中國實施的貿易禁運,也部分是由于中國與前蘇聯自上世紀50年代末以來的爭端。
改革初期的雙周期
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恢復了第二個周期,即"國際周期",這可以看作是中國"雙周期"的復蘇,但改革開放初期的主要焦點仍然是國內周期。
此外,兩個周期是有意分開的。例如,外國直接投資者在中國的"加工和組裝"制造業務必須進口所有設備和其他投入,在某些情況下自己發電,以避免在國內一級產生對投入的任何需求;同時,出口所有產出,以免增加國內供應。這種分離使中央經濟計劃能夠繼續發揮作用。
因此,在1980年代和90年代初,這兩個周期完全相互獨立,互不相關。一個周期產生的貨物和服務不能用來供應另一個周期,反之亦然。"這兩個周期永遠不會相遇。"唯一的共同環節是受雇于"加工和組裝"業務的勞動力和經濟特區地方政府提供的土地。
不過,由于中國勞工供過于求,外國直接投資者雇用勞工不會對本地勞工市場或工資水平造成影響,當時土地也過剩,外國直接投資承租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使用土地作其他用途,因此不會影響本地經濟,這些安排的目的是保障本地經濟免受任何可能的國際不穩定。
改革開放初期的雙周期可以說是兩個不相交的循環,一個是國內周期,另一個是國際循環,幾乎沒有重疊。主導周期仍然是國內周期。
雙周期演化
圖一顯示1960年至2019年中國進出口貨物和服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很明顯,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國際貿易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以上,1960年至1978年期間平均為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