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扶貧經驗具有世界意義
烏克蘭當代中國問題研究所所長奧爾加·德羅博恰克日前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今年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與貧困作斗爭的決定性勝利之年,中國在減貧方面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為世界解決貧困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德羅博恰克認為,中國脫貧的努力貫穿于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在東南沿海建立了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促進了東南沿海地區的發展,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資,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加快了農村和農民脫貧的進程。
德羅博恰克說,中國的扶貧經驗告訴世界,"消除貧困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一整套配套政策。她認為,人力資本開發、吸引投資和鼓勵創業的環境,以及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都需要宏觀經濟政策、金融、稅收和司法等領域的政策支持,因此,對于欠發達國家來說,我們應該借鑒中國的減貧經驗,制定中長期的全面消除貧困戰略。
具體來說,重視教育、推行城市化和精確的減貧計劃等政策對于扭轉中國的貧困狀況至關重要,德羅博恰克說。
她說,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被稱為第一生產力,教育和人才培養受到高度重視,農村教育水平顯著提高。中國政府還積極推進高等教育,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和創業機會,增加了脫貧的可能性。
近年來,中國繼續推進城市化進程,農民加速向城市人口邁進,城市中等收入群體快速增長。與此同時,中國啟動了一系列準確的扶貧計劃,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德羅博恰克說,中國精確的扶貧計劃改變了農村的經營環境,探索了許多有特色的扶貧模式,不僅解決了農民就業問題,而且吸引了更多的資金流向農村。
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消除貧困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德羅博恰克認為,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精神也是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顯著成就的重要推動力之一。中國鼓勵大規模創業和創新。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的年輕人、大學、科技園和企業采取了行動,創業和創新已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這也為窮人脫貧致富提供了機會。
德羅博恰克指出,近年來,中國在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中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信息技術的迅速應用大大縮短了通信距離和時間,加快了農村資源的流動,提高了農村資源配置的效率。
她認為,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商業模式和就業形式,給貧困地區和人民帶來了更多迎頭趕上的機會。信息技術使農村和農民能夠迅速、深入地融入經濟發展的浪潮,從技術進步中獲得更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