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傳承發展與浙江非遺“重要窗口”建設暨胡公文化學術會議于永康舉行
2020年10月13日下午,由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供學術支持,永康市人民政府主辦,永康市方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方巖鎮人民政府)、永康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胡公文化研究會(胡公書院)承辦的民俗文化傳承發展與浙江非遺“重要窗口”建設暨胡公文化學術會議在永康市舉辦。本次學術會議由浙江師范大學二級教授陳華文擔任主持,出席本次活動的有來自省內外的專家學者、代表性傳承人、媒體人以及非遺從業人員等約30人。
中共永康市委常委、方巖風景名勝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程學軍宣讀《中共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為首屆“中國胡公文化研討會”批示》。
永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盧軼在民俗文化傳承發展與浙江非遺“重要窗口”建設暨胡公文化學術會議上致辭。
永康市文廣旅體局黨委書記、局長徐廣濤在民俗文化傳承發展與浙江非遺“重要窗口”建設暨胡公文化學術會議上作方巖廟會項目保護工作匯報。
與會專家從國家文化安全、科學保護利用、文化生態、文旅融合、展示傳播等角度為民俗類非遺廟會建言獻策。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非遺保護工作協會副會長陳勤建首先發言。陳勤建指出從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來講,非遺保護工作是對文化主權的保護。非遺是地方性文化,地方上的神廟是中國特色信仰信俗的具體表現,要保護、傳承好民俗類非遺項目,建立文化自信。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研究員郭藝圍繞如何科學保護、如何科學利用,如何融入當下三個問題進行了分享,提出要將方巖廟會作為影響甚至塑造地方文化的重要抓手,匯聚各方力量,使民眾從精神、經濟等多方面受益。
原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浙江省民俗文化促進會會長連曉鳴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永康的非遺保護工作可以將胡公廟會作為領頭,要在文化空間的概念上深挖。可以考慮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二是胡公信仰是中國人自己的信仰,祠堂、廟堂都涉及中華文化的根基,方巖廟會要向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努力。
《浙江學刊》雜志社總編,浙江省社會科學院二級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盧敦基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武俠小說中丐幫就起源于方巖的觀點。盧敦基建議方巖申報5A級景區,使當地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底蘊深厚的胡公文化相得益彰。同時還提出要加強對歷史上方巖廟會情況的研究。
《中國文化報》浙江記者站站長、《浙江文化和旅游》雜志主編徐繼宏從媒體的角度提出了新時代需要胡公精神,新征程需要胡公故事,新生代需要胡公信仰的口號,并且希望胡公文化走出婺州大地,走向浙江全省,走向全國。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浙江省文史館館員、省民俗文化促進會副會長賴金良針對方巖廟會的保護工作提出了“兩不要,一回歸”,“兩不要”是指對項目本身不要過分解讀,以及對項目不要過分開發。“一回歸”指要使民間項目回歸民間,政府要避免過多干預。
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陳順水分析了方巖廟會傳承千年的文化動因,并且為傳統優秀民俗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要深化研究,建立民族文化工作隊伍;二是要民俗生活化,避免脫離生活,走向庸俗;三是與時代共進,要進行不斷創造;四是拓寬傳播渠道,充分利用新媒體等手段。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協會理事李媛媛提出了民俗類非遺展示傳播的三個路徑:一是依托非遺本體,以物為載體進行傳播;二是基于非遺展示傳播,運用“文化+科技”的模式實現信息海量存儲、沉浸式體驗民俗類項目、沉浸式直播等;三是依靠文化創意產業,可以通過對文化元素提純培育IP,助力非遺傳播。
本次會議以“新時代 新傳承 新探索”為主題,聚焦胡公信仰研究、方巖廟會與展示浙江非遺“重要窗口”的建設研究、胡公精神與當代思想文化建設研究、新時代促進民俗類非遺項目的可持續傳承發展研究四個議題。會議對方巖廟會保護經驗進行了階段性的總結和反思,同時探索了新時代民俗類非遺項目保護途徑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