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生大部分時間獻給網絡
有什么比社交媒體更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嗎?15年前,它根本不存在;如今,它占了數十億醒著的人中的絕大多數。它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對許多人來說,他們對自己最親密的想法、他們與他人的關系、他們的政治投入、他們的性別--以及他們的基本生活--與現在所謂的Web2.0松散現象混雜在一起。
約瑟夫·康拉德在1900年提倡"讓自己沉浸在破壞性的元素中"。我的新小說《病毒》(Virus)深入了社交媒體制作者的世界,此時正值社交媒體短暫歷史中的頹廢中場:在2010年代中期,社交媒體作為一個巨大的廣告平臺的可能性開始以一種新的方式被利用。在此之前,這些平臺一直試圖輕描淡寫自己是廣告代理的事實。商業行為只發生在用戶內容的間隙,只是一欄煩人的小字。今天,廣告和用戶內容已經沒有區別:用戶內容就是商業內容,"社交至上"是比傳統廣告更有力的品牌推廣工具。
我選擇的10本書追蹤了過去十年來社交媒體的發展,探討了它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并將其置于更廣闊的背景下。它們共同意識到社交媒體的強大生命力和力量,以及它令人眼花繚亂的破壞。
理查德·西摩對“社會產業”對個人和政治生活的破壞性影響進行了廣泛的分析。他展示了社交媒體通知的“可變回報”如何維持上癮和抑郁的循環;人們認為自己是個人品牌需要維護、隨時可能被摧毀的“微名人”的強迫機制;注意力經濟如何刺激釣魚和反動政治;即使有一個自由的特朗普黨,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你可能想刪除你的推特帳戶。然而,作為一個擁有深層機制的自由職業者,西摩本人仍然使用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