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全面推進"中線智慧"的全面發展戰略
南水北調中線調水工程以來,發揮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是一個幫助美麗中國建設的大國重物,為實施京津冀協調發展和雄安新區等國家重大戰略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支持,中線工程如何保證千里長運河的安全穩定輸水?
南水北調中線通車以來,供水不斷增長,水質穩定達標,已成為沿線城市供水的生命線,信息化代表了今后水利工程運營管理的發展方向,中線建設局先后建立了以控制專網為核心的基礎保障系統,以水運調度為核心的自動調度系統,以辦公信息化為核心的運行管理系統,提高了工程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中線工程全長1432公里,相交建筑物2385座,全線有大量的水閘、回水閘和引水閘,閘站監控系統、日調度系統和調度系統是中線工程自動調度的核心生產系統,三者相輔相成,最終實現了無人值守、少值班的遠程自動調度目標。
以辦公信息化為核心的作業管理系統是確保中線工程安全運行的先進武器,工程檢測維護系統采用IT技術、移動技術、GIS技術、工作流引擎、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貫穿于問題檢測、問題報告、驗收、處理和消除的全過程,實現了"檢驗計劃、過程監督、事后分析和可追溯性"的目標。
安全監察系統透過全線設置的八萬多個安全監測點,實時監察河道的安全,而水質監測系統則依靠多個固定監測站、自動監測站及在主渠內設置的流動實驗室,實時及在線監察水質的變化,而新研制的斜坡除藻多功能車輛設備,效率高,環保,確保水質安全。
物聯網應用系統實時監控整個線路設備的運行環境,實時監控通道人員的進出,確保安全。"中線天氣"應用系統對汛期降雨量和影響范圍進行分析,提前判斷,并進行預警。防汛信息管理系統使全線防汛物資、應急隊伍、風險項目等信息得以掌握,實現相互配置。目前,衛星遙感探測技術、北斗自動變形監測系統、水下機器人探測技術等項目已進入試點應用。
中心線建設局還開發了"一張中線地圖"時空信息服務平臺,將工程信息、專題業務信息、實時操作信息、BIM信息、基礎空間信息、遙感和無人機場景信息整合為"一張地圖",為業務和決策提供綜合的數據支持。視頻智能分析系統用于水位測量數據讀取、人員入侵檢測、火災檢測、控制柜指示狀態檢測等場景,實現視頻圖像自動評估和上傳報警。
今后,中線建設局將全面推進"智能中線"的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和建設全國水文水資源(南水北調工程)監控中心,建設以數據湖、物聯網、傳輸網、雙中心、規則中心、分析中心和智能運行中心、視頻分析平臺、集成指揮平臺、物聯網平臺、統一服務平臺為支撐的中國水利云數據中心。在中線工程中構建人、物、IT、信息的互聯互通,實現調度管理業務雙輪驅動的創新發展模式,創建世界級的智能調度項目管理模式。
‘南水北調工程開放日’已連續舉辦三年,為公眾提供了近距離了解中線工程運行管理的途徑。社會公眾代表不僅對項目運營管理自動化調度,辦公信息化水平等技術支撐手段有了真實的了解,更能有效推進智慧中線整體發展戰略。今年,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科技日報,政協報,工人日報等主流媒體記者進行了現場報道,ThePaper等新媒體平臺對活動進行了現場直播。CN。南水北調開放日活動進一步擴大了南水北調的品牌宣傳,架起了走進大國的橋梁,讓更多的人了解南水北調運行管理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