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是醫生最好的教科書——紀錄片《生生》幕后故事之五
在紀錄片《生生》的拍攝過程中,國家癌癥中心綜合科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在這里,你能夠見到各種各樣的癌癥患者和癌癥家庭,也可以看到當“時間”遇到“癌癥”,它可以非常短暫,也可以格外漫長。
急救,救命
國家癌癥中心綜合科除了承擔收治癌癥末期危重癥患者的職責以外,還肩負著急診科的使命。許多處于癌癥晚期的患者,由于身體機能非常衰弱,經常會出現危及生命的緊急狀況。除了在我們的紀錄片正片中出現的那場救急之外,這里幾乎每天都會出現類似的狀況。劇烈的疼痛、休克、大出血等在綜合科這個并不寬敞的空間里時常發生。用綜合科大夫們的話來說,每天發生在這里的都是“要命的事兒”。
面對這些“要命的事兒”,這里的醫生們已經形成了一種“肌肉記憶”,任何時候“救命”最重要。
一天早上,叢明華醫生剛下夜班準備回家,忽然接到一位患者家屬的電話,說自己的父親突然出現了大出血,家屬一時不知道該怎么辦,情急之下就給叢醫生打了電話。叢醫生先是在電話里告訴了家屬一些簡單的應急措施,然后二話沒說開著自己的車跑去病人的住處,把這位大出血的病人帶回了綜合科進行急救。幸好搶救及時,大出血被止住,病人也暫時脫離了生命危險。
事后,我們問叢醫生說,現在醫患糾紛這么復雜,您就這么自己開車去接病人了,沒有想過萬一出現什么意外情況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嗎?叢醫生只是笑了笑說,你這么說也確實有道理,但當時真的想不了那么多,如果家屬打了120等急救車來再處理,很可能就來不及了,加上這是我的老病人,我最熟悉他的情況,當時就想著救命是最重要的。
人間劇場
白天的綜合科擁擠、緊張、忙碌,與其他醫院的急診科并沒有什么區別。但到了晚上,綜合科則會呈現出它的另一面。
由于綜合科收治的病人幾乎需要24小時照顧,所以病房里直到深夜12點都會燈火通明。輸液室里依舊掛滿了輸液瓶和“大白袋子”(營養液),因為這里床位有限,很多病人無法入院治療,只能每天往返于醫院和家之間,一大早來到輸液室,打上點滴,一坐就是一天。堅持到深夜時分,已經滿臉疲倦。身旁陪護的家屬也疲憊不已,但始終寸步不離。而那些能夠住進病房里的病人,身體大多已經非常虛弱,需要日夜依靠醫療設備來進行治療和維持。此時,你很難說,到底是能夠住進這間病房里的人更“幸運”,還是那些在輸液室里的人更“幸運”一些。
進入夜晚,人似乎也會變得更加柔軟、溫和起來。我們在綜合科蹲守拍攝時間久了,也開始和這里的醫生、護士以及一些老病人熟悉起來,甚至成為朋友。
來自上海的于阿姨(化名)因為胰腺癌晚期住了進來,起初她精神狀態很好,晚上結束了一天的治療之后,她時常喜歡會跟我們講起她年輕時在大學教書的故事,女兒晚上下班也會趕來,在一旁邊幫媽媽按摩,邊加入聊天。那時候,你會恍惚間忘記自己是在綜合科的病房。母女間流動的溫情,阿姨的慈祥和親切,讓原本被病痛和慌亂籠罩的病房,忽然變得溫柔了許多。
但在綜合科門外,臨近午夜12點,又會有很多人排起長隊,他們在等著為明天的治療掛號了。排隊的人里,有年逾花甲的老人,有一臉焦急的年輕人,有拖著行李箱手足無措的外地患者,也有已經在輸液室里熬了一整天的病患家屬……
綜合科就像是一個特別的人間劇場,它不僅會上演生死別離,也會有溫暖的陪伴和最真摯的情感流動,除此之外,更多的其實是“人類與疾病相處的日常”。我們暫時無法徹底戰勝癌癥,大多數癌癥也不會立刻奪取人們的生命,我們就這樣,日復一日地與它正面交鋒,卻從未想過就此放棄。
醫生,病人
在2018年末的那場“無痛年會”上,我們通過綜合科邊志民大夫最后的那番發言才得知,宋晨鑫大夫在2018年中旬突然“休假”的真相。
2018年初,宋大夫在體檢中被查出腎部長了一個腫瘤,需要馬上進行手術。但考慮到科里人手少、任務重,宋大夫推遲了自己的手術時間,直到把自己的病人和后續工作安頓妥當后,才悄悄地去接受了腫瘤切除手術。術后,他又以最快速度進行康復訓練,很快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整個過程,科室里只有幾位同事知道。宋大夫說,這也不是什么大手術,不想驚動大家,怕給大家添麻煩。但重新回歸的宋大夫,的確和過去不太一樣了。他說,從一名醫生變成一個病人,現在又做回一名醫生,他真切地體會到病人在面對癌癥、確診證明、手術通知時的感受,也更明確了自己究竟可以如何與病人溝通、如何讓更多人正確認識癌癥這件事。最近,他在“抖音”上注冊了自己的賬號,他說,在醫院給人開處方、看病很重要,但日常做一些宣傳和普及更重要,這一次,他想要用自己“醫生+病人”的雙重身份現身說法,通過有趣的短視頻,讓大家重新認識癌癥。
不只宋晨鑫大夫,幾乎每一位綜合科的大夫都在自己繁忙的日常工作之外,參與著各種形式的與癌癥防治相關的公益活動。有人業余為各類科普公眾號撰寫文章,有人會定期參加抗癌協會組織的各種文藝演出,有人會參加臨終關懷的志愿服務活動,有人會免費為癌癥患者開設有關營養、心理疏導等多方面的講座。
當被問到日常工作已經這么繁忙,為什么還要去做這些事的時候,他們每個人給出的答案幾乎都是一致的,“也沒有為什么,就覺得大家需要,我們能做”。
——那能一直這么堅持做到今天的動力是什么呢?
——病人吧。病人是醫生最好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