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基礎
污染防治力度空前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二十二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會議指出,十三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進展。
十三五 "期間," 霧霾少 "、" 環境美 " 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個人感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期望正逐步成為現實。
資料顯示,2019 年地表水達到或超過三級的比例比 2015 年增加 8.9 個百分點,劣等Ⅴ類水的比例下降 6.3 個百分點,縣級及以上城市的細顆粒物(PM2.5) 濃度下降 23.1%,33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 82%,森林覆蓋率達 22.96%,生態系統格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總體穩定。
在藍天、清澈、青山的背后,我們這個擁有 14 億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堅定地走上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道路。金山綠山已成為全黨和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地方政府不再把生態環境保護視為發展的 "障礙",而是把綠色發展視為一個新的機遇和把握,走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道路。
隨著污染防治斗爭的深入,在過去幾年中,一些已挖出的地雷和采礦活動已經平靜下來,有多少煙霧彌漫的煙囪落在地上。大力改造和升級傳統產業,關閉和消除落后生產能力,改造數萬家 "分散污染" 企業。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經濟發展更加綠色和可持續。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深入人心,北方 2500 萬村民告別散落的煤炭取暖,街道小巷共享自行車已成為流動景觀,拖著 "黑尾" 的大型卡車越來越少,公共汽車和出租車變成了新能源汽車,生活垃圾分類已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的生態環境質量還遠遠沒有達到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建設一個美麗的中國的要求。保護生態環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保持防治污染的不屈不撓的力量。
生態環境保護在當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造福于千百年來。近年來,中國提出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新目標和新愿景,在新發展觀的指導下,全社會應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日益增長的需求,建設一個綠色長水、青山秀麗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