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黃九省份非遺出現在第6屆中國非遺博覽會 ,生動地傳承黃河文化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23 日在山東濟南開幕,主題為 "全面小康社會和無形同行"。今年,黃河流域致力于振興傳統工藝展,傳承黃河文化,促進黃河流域的文化生態保護。
五彩繽紛的河黃刺繡,獨特的材料蘭州羊皮筏,源遠流長的魯晉織布,代表河黃文化、賀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聚集在現場,通過展示黃河流域服飾、生活、旅游、使用四個主題內容,講述黃河的故事,表達黃河的精神。
作為黃河上的一種水上交通工具,蘭州羊皮筏一旦展出,就會吸引大批觀眾駐足觀看。" 繼承羊皮筏生產工藝的馬建清告訴記者,過去沒有船、快艇的時候,羊皮筏是黃河上游的主要渡船工具,分布在甘肅、青海、內蒙古等黃河兩岸以蘭州為主的地區,用來運送客貨。現在,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旅游和觀光項目。羊皮筏的制作技術和功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幫助先民與黃河的風浪搏斗,已成為具有黃河獨特文化特色的風景線。
他的叔叔和他的兩個叔叔是他的叔叔,高高的桌子和長凳都是木頭的。"在華銀古老的洞穴里,有一首歌" 太陽,圓圓的月亮,在天空中彎下身來也集中在觀眾的視線上。華音老腔國家非繼承者張錫民說,華音老腔曾經是華銀市雙泉村張氏家族的家族戲,它是從過去水運的船夫號角演變而來的,聲音高亢大膽,追求自由和任意性與黃河文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我們也在不斷地創新行為方式。我們希望華音老腔能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喜愛。
今年的世博會符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國家戰略,特別邀請黃河流域四種文化形式的重點非遺產項目匯聚在一起。" 濟南文化旅游局非遺產局局長屈曉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每種文化形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如河黃文化是中國兒童母親河的滋養和孕育,關中文化體現了黃河兩岸居民為彼此爭取的堅強意志。代表不同文化形態的非遺產技能,通過世博平臺相互交流,充分體現了黃河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據報道,這次非遺產博覽會分為在線和離線兩部分。離線活動包括主展廳展覽、黃河流域非遺產展覽、非遺產精確扶貧展覽、非遺產扶貧與農村振興論壇、黃河流域非遺產保護遺產討論等。在線部分包括云展廳、云銷售、直播、云欣賞、傳統工藝云運動等活動。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由山東省文化旅游部和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由山東省文化旅游廳和濟南市人民政府主辦,將持續到 10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