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電商競爭越來越厲害了?哪個才是真正的競爭對手......
在此之前,東南亞的電子商務如此火爆。
東南亞國家的絕大多數本地商品都是通過傳統貿易商從中國批發過來的。商人首先從中國采購商品,然后在東南亞銷售,然后逐層漲價,然后到達消費者手中。
還有一種購買方式,通過中國淘寶、天貓、1688 年和其他平臺的一些當地網站或個人(類似微信商人)購買。目前,一些電子商務平臺的前身可能是采購代理商,比如新加坡的 EzBue,最初被稱為 65 代代購。
過去兩年,東南亞跨境電子商務開始火爆,這兩個群體受到了很大影響。對于最初的交易員來說,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的信息正變得越來越對稱,原來的高價難以銷售。一些消費者更喜歡等待一兩周,因為他們可以從跨境購買中低價至少購買一半。
在后者(采購代理)中,電子商務平臺直接將貨物交付給客戶,流程更簡單,運費更便宜,處方也很好(目前,一般可以這樣做七天左右)。
今天,我主要談論前者,因為 "他們" 是跨境電子商務銷售商的最大競爭對手。
如果在新冠肺炎流行之前,傳統貿易商不太重視電子商務,他們相信那些經歷過電子商務的人會改變他們最初的錯誤想法。就像 3 月份一樣,一位十多年來一直在交易的泰國前任打電話給我,說他想成為電子商務,因為他的線下渠道被關閉了。
我去年見過這位前任,當時他不重視電子商務,但當這場流行病關閉了這個城市,公司里的數百人每個月都要支付工資時,現實會讓他再次意識到電子商務的重要性。
電子商務意味著你可以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每小時 7x24 小時與消費者聯系。只要對方有手機,就可以在應用程序上搜索。
今年頭幾個月,許多跨境賣家的生意受到影響,但事實上,從當地賣家的數據來看,沒有受到影響。由于中國工廠關閉,跨境賣方部門無法銷售(比如對菲律賓的直接封鎖),無論誰在國內擁有這些商品,都不擔心出售。
一些供應商的朋友甚至告訴我,這一流行病導致他們清除了過去兩年無法銷售的庫存。
傳統貿易商相對于跨境賣家的優勢在于:商品來源的本土化和客戶服務本土化對品牌的影響。
即使是他們也不一定需要自己的電子商務,而不是做好供應鏈和售后服務支持,由一個離線代理來銷售。
因此,跨境賣家的朋友們,不要只盯著他們的一些同行。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跨境賣家,也不是跑到國外去做本地賣家。
真正的競爭對手是傳統的離線交易者。
與他們相比,其他兩種競爭對手的影響是可以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