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綠色開發與積累新動能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 11 個省市,面積約 205 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人口和經濟總量的 21.4%,跨越東西方三大地區,具有重要的生態地位、強大的綜合實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十三五期間,沿江有關部門和省市做了大量工作,推動長江重視保護,積極推進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奔騰的長江正在以雄偉的力量譜寫新時代的傳奇。
共同抓大保護,形成共識
沿江流域,11 個省市積極構建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努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道路,堅定不移地做好突出環境問題、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優化產業布局的工作,加快建立生產發展、生活繁榮、生態良好的高質量發展模式。長江兩岸水色、海岸美、工業美和環境美的生動圖景正緩慢地在長江上展開。"-
要在新形勢下促進長江經濟帶的發展,關鍵是要正確把握好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統籌與長遠工作、破除舊動能、培育新動能、自我發展與協調發展的五個關系。
長江經濟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正確把握‘五個關系’,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長江經濟帶已成為我國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陣地。國家發改委區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第二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劉寶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五年來最大的變化是,大保護長江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成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落腳點。通過長江經濟帶大保護的實踐,探索和示范,以大江為抓手,以水為關鍵,以水生態環境和水資源為重點,推動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新時期我國推進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和區域發展的重要途徑。"。
創新區域協調發展機制
2016 年 9 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 正式發布,從大力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創新和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推進新的城市化進程、努力構建全面開放的新格局、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和機制、保障措施等方面,為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勾畫了宏偉藍圖。在 "十三五" 期間,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積累了新能源。
全面保護的模式已經基本確立。扎實開展 "4+1" 專項整治工作,全面完成 1361 個非法碼頭整治工作。建立了 "否定清單指南 + 沿江 11 個省市實施細則" 的否定清單管理體系。上海崇明、湖北武漢和江西九江等 5 個綠色發展示范區已經實施,并在江西麗水和福州開展了兩個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試點項目。長江已經被禁了 10 年了。長江流域水質有了明顯的改善。2019 年末,長江經濟帶優段比例達到 91.7%,比 2015 年底高出 24.7 個百分點。
一體化立體交通走廊加快形成。黃金水道運輸能力進一步提升,12。南京以下 5 米深水航道已全線貫通,5 萬噸級海船可直達南京。長江中游荊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建成,3000 噸級內河船舶可常年通達三峽庫區。武漢至洋山江海直達集裝箱示范船,寧波舟山至馬鞍山 2 萬噸級江海直達散貨船投入運營。大型港航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長江干線億噸大港達到 14 個。航空運輸能力進一步增強,長江經濟帶民用運輸機場增至 86 個。湖北鄂州機場成為全國首個以貨運為主的新機場。"。
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等方面處于國家突出地位,數字經濟,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產業領跑全國。長江經濟帶研發經費突破萬億元,達到 1。05625 萬億元,占 44。7%。2019 年,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GDP) 為 45。78 萬億元,占 46。5% 和 49。7%,分別占全國經濟增長的 4。3 個百分點和 4。比 2015 年提高 4 個百分點。城鄉收入比從 2。由 2015 年的 73 個減至 2 個。2019 年為 64 人。并沿江省市在項目招引,產業定位上推進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著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確保綠色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與以往的區域戰略不同,長江經濟帶主要采取專項整治和突出問題整治的方式,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如 12589 個規模以上的江湖 "四亂" 問題、3159 個縣級以上飲用水源的環境問題、1376 年固體廢物問題的累計完成,實現了短期和長期治理的有機結合。劉保奎說,在這一過程中,各方對全局有了很強的認識,如果斷關閉沿江省市的污染化工企業,推動有關部門向內改革。
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所所長、首席專家程長春表示,長江流域各省市要加強生態環境管理能力,以 "一局棋" 的思想形成治理合力,建設長江沿線綠色發展社區。以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和浙江省嘉興市秀州區為例,探索建立 "統一長度系統",完善生態環境聯合防御和聯合治理機制,保持同一條河流的凈水。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推廣 "新安江生態補償" 模式,建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評價與補償體系。
長期生態優先
十三五期間,長江經濟帶的生態優先地位和綠色發展意識得到了增強,發展成果也開始顯現,但長江保護工作的成效仍處于階段性階段,要實現從量變向質變的飛躍,長江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任務仍然十分艱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程長春認為,一是水資源需求日益增加,水污染威脅依然嚴重;二是人口經濟集聚加速,土地資源矛盾突出。長江經濟帶國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 20%,承載全國人口的 40% 以上,經濟總量的 40% 以上,從上游到承載經濟的下游,人口比重增加,土地資源不足。第三,區域協調機制有待加強,生態問題歸屬不清等問題。
劉保奎還認為,長江經濟帶污染物排放基地大,環境治理壓力大,生態功能退化嚴重,要加快建立長效機制,下一步要進一步增強沿江各有關部門和省市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堅定信念,重視落實,推動長江經濟帶早日成為引領我國高質量經濟發展的新勢力。
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應該長期持續下去,立于不敗之地。程長春認為,第一,要把生態建設放在第一位。在社會經濟建設活動中,應盡量減少生態負荷,提高生態承載力。第二,優化創新動力。加快培育具有時代競爭力的新興產業。第三,要堅決把人放在第一位。長江流域生態保護的目標是生態環境,立足點是人民的生命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