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元:努力開創漢字研究的新局面
漢語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智慧不斷匯合、文明不斷發展的生動體現。因此,研究漢語對于中華文明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新材料的不斷涌現,理論創新的不斷推進和研究方法的更新,漢語和漢字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進展。要進一步開創漢語言文字研究的新局面,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以材料更新開拓研究空間
在哲學社會科學研討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要著眼于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挖掘新的材料,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從中國的改革和發展的實踐中構建新的理論。"中國語文研究者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精神,不斷挖掘新的語言文字材料,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構建學習漢語文字的理論體系。材料是學術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正是由于新材料的不斷涌現和出版,才能使漢語言文字研究不斷開拓新的空間。
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傳世文獻向出土文獻拓展,傳世文獻特別是中世紀以前的傳世文獻存在數量少,體例單一,多為書面語言,傳世后難以保真等問題。因此,對漢語言文字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傳世文獻。近年來,隨著大量出土文獻的整理出版,完整的歷時序列的形成,漢語言文字研究增添了新的豐富材料,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這里所說的出土文獻包括商代和西周的甲骨文,商代至漢代的青銅器,春秋戰國的玉器,戰國至魏晉的竹簡,漢代以后的石刻,魏晉以后的紙質文獻等二是從國內文書向國外文書拓展。外國文獻首先指的是中國傳統文獻。古代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長期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使用漢字。因此,保存了大量的漢語文獻,包括傳統經典文獻,訓詁資料,辭書,漢語詞匯副本,漢語教材等。有抄本,有改編本,其中很多是中國流失的資料。其次是指西方傳教文獻。包括中國漢字詞典,中國漢字研究著作等,這些外文文獻的出現是對國內文獻的有益補充,為中國語言文字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物質支持。三是從共同語文學向方言文學拓展。共同語(即當時通行的語言,如普通話)是研究中國語言文字的最重要資料。近年來,研究者關注方言文獻,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系統研究,有效地拓展了通用語和方言的研究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