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DNA研究:丹尼索瓦人晚更新世長期待在青藏高原
在 2019 年夏河人下頜骨被確定為丹尼索娃洞穴外的第一塊杰尼索瓦化石,在國際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后,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洞穴遺址丹尼索瓦人的最新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遺址內蘊藏著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并成功獲得了達尼索娃洞穴外的第一個丹。對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和古 DNA 的研究表明,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丹尼索瓦人是新發現的古代人類。他們是曾經在歐洲廣泛分布的尼安德特人的姐妹群體。它們對現代大洋洲、東亞、南亞和美洲的土著居民有遺傳貢獻,已成為世界各國研究的熱點?!兜つ崴魍呷俗钚卵芯砍晒撐摹酚商m州大學、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中外同行共同完成。北京時間 1 日凌晨,這篇文章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的網絡版上。
2019 年,蘭州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課題組利用古蛋白質分析方法鑒定了白石崖洞穴下河下頜骨化石為丹尼索萬,并用鈾定年法確定其年齡至少為 16 萬年前。本研究首次將達尼索娃人的空間分布范圍從西伯利亞擴展到青藏高原,實現了杰尼索夫在研究佤族和史前人類活動方面有兩大突破。
為全面了解下河人下頜骨在青藏高原的生存狀況,在前期相關考古調查研究工作的基礎上,蘭州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特聘客座研究員張東菊科學與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帶隊對白石崖洞穴遺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并邀請了多名中外專家進行了多學科綜合研究。
張東菊說,他們的發掘和研究工作表明,遺址內有連續不斷的舊石器文化層和豐富的舊石器考古遺存。結合 AMS-14c 和光致發光測年結果,確定了該遺址 19- 3 萬年前的可靠年齡框架。
遺址發掘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傅巧美受邀對土壤沉積物進行 DNA 分析。通過實驗,傅巧美的團隊捕獲并富集了 242 個哺乳動物和人類的線粒體 DNA。其中,成功獲得的古代線粒體 DNA 被鑒定為丹尼索萬 DNA。結合地層測年結果,發現丹尼索瓦人的 DNA 主要是在 10 萬年前和 6 萬年前出現的,最晚可能出現在 4.5 萬年前,這表明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洞穴中。
更有意思的是,傅喬梅指出,來自 6 萬年前白石崖洞穴遺址的丹尼索瓦人 DNA 與俄羅斯阿勒泰山脈達尼索娃洞穴晚期丹尼索瓦人的遺傳關系最為密切。然而,大約 10 萬年前的白石崖洞穴遺址的丹尼索瓦人的 DNA,是在更早的時候從后來的丹尼索瓦人身上分離出來的。
根據夏河下頜骨化石和白石崖洞穴的最新研究成果,丹尼索瓦人生活在青藏高原倒數第二次冰期至最后一次冰期,與阿爾泰山脈晚期丹尼索瓦人的遺傳關系最為密切,這不僅表明他們已經成功地適應了高山缺氧環境,也進一步證實了丹尼索瓦人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東部。
張東菊說,白石崖溶洞最新研究成果是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 DNA 的第一個成功案例,為白石崖溶洞遺址的丹尼索夫活動以及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層學、考古學、年代學和分子生物學證據了解丹尼索瓦人的時空分布、遺傳特征、文化特征和環境,環境適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對重建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史,厘清東亞古人類演化史具有重要意義。
她說,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青藏高原農業人口定居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重要成果。白石崖洞穴遺址丹尼索瓦人的 DNA 研究,也是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后續研究將進一步揭示青藏高原,特別是青藏高原早期人類歷史,為高原杰尼索瓦人的生理、遺傳和文化特征提供更多科學依據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