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階段馬上開始了
從科學論證,再到三峽工程正式開工、竣工到一百年來,三峽工程如期完成建設任務,經過 13 年的蓄水試驗檢驗,三峽工程迎來了建設過程的亮點。
水利部和國家發改委 1 日宣布,三峽工程竣工驗收的各項手續已于日前完成。根據驗收結論,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工程質量符合規定、規格和設計要求,工程總體質量優良,運行繼續保持良好狀態,充分發揮了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
國際大壩委員會名譽主席、中國大壩工程協會秘書長賈金生認為,與三峽工程的設計功能相比,三峽工程所產生的效益已在許多方面得到充分實現甚至過度實現,三峽工程的成功建設和高效運行,促進了水電技術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快速發展。
全面發揮工程穩定可靠運行的綜合效益
三峽工程作為一項舉世矚目的重大工程,其施工質量一直備受關注。三峽工程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壩高 181 米,壩底最大寬 126 米,其防洪設計、抗震設計、建筑物穩定和應力控制均采用非常嚴格的設計標準。
同時,為了全面、準確、及時地掌握三峽建筑的工作行為和安全狀況,三峽樞紐項目區布置了一批完整的、大量的安全監測設施,共有三大類 14 個監測對象和 12087 臺監測儀器,對工程的工作行為進行自動、實時的監測和分析。
據報道,三峽工程投入運行以來,攔河泄洪消能、導流發電、通航、防波堤等主要建筑物運行正常,機電系統、機電設備、金屬結構設備經過多種工況試驗,輸變電工程運行安全、穩定、可靠,設備狀況良好,滿足了電站供電的需要。
三峽穩巖工程在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回答。
今年汛期,受暴雨影響,長江流域發生了多次洪水,最大洪峰流量為 75000 立方米 / 秒,是三峽水庫建設以來最大的洪峰流量。在與洪水的反復競爭中,三峽工程扭轉了潮流,與長江中上游的其他水庫聯合修建了 "銅墻鐵墻",以避免在城陵集附近的蓄滯洪區進行分洪。
據統計,從蓄水到 2020 年 8 月底,三峽水庫蓄洪量累計超過 1800 億立方米。2010 年、2012 年和 2020 年,三峽水庫最大洪峰超過每秒 70000 立方米。水庫蓄水后,洪峰減少了 40% 左右,大大降低了下游地區的防洪壓力,大大降低了防洪風險和防洪成本。
三峽工程在積極抗洪的同時,大力支持華東、華中、廣東等地區的供電。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總裝機容量最大。到 2020 年 8 月底,累計發電量已達 13541 萬億千瓦時。三峽電站投產以來,三峽電站發放的優質清潔能源相當于節約 4.3 億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11.69 億噸。
要想創造世界第一,就很難克服大壩建設中的關鍵問題
三峽工程作為一個大國理應擁有的重武器,在土方開挖、大壩混凝土、金屬結構制造與安裝、機電設備制造與安裝等方面的技術進步是有目共睹的,是我國水電技術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重要標志。" 賈金生說。
長江截流是三峽工程建設的第一場關鍵戰役。1997 年 11 月 8 日下午 3 時 30 分,三峽工程成功關閉,創下每秒 8480 立方米 / 秒 60 米深的世界紀錄,上下游堤防 24 小時拋擲強度 194000 立方米。三峽一期工程的實現標志著三峽一期工程的完成。
長江多年平均降水量 1100 毫米,多年平均入海水量近 1 萬億立方米,占全國河流徑流量的 36% 左右,居世界第三位。三峽工程干流宜昌站的年平均徑流量為 4510 億立方米,很難在這么大的河流上截流。
截流水深、流量大、截流強度高、工期緊、截流過程中的通航要求和堤基深厚覆巖是三峽截流面臨的一些困難,如何防止堤頭坍塌,確保堤頭穩定,已成為三峽截流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之一。
為確保截流工程順利完成,施工人員進行了大量的水力模型試驗、數值計算、機理分析和研究,結果表明,當水深降至 20m 左右時,能有效地防止堤頭坍塌,保證堤頭的安全穩定,在此基礎上,采用 "預平底拋、上游單級垂直堵塞、雙向進、下游尾流占領" 方案,解決了深水封閉的一系列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