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使用“健康碼”有難度, 各地積極尋找解決辦法
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許多老年人在使用 "健康守則" 時遇到了困難。幾天前,一些城市推出了非健康守則頻道。在廣州,許多社區為老年人提供 "移動班" 服務,教他們如何使用微信。十月二十八日早上,在大同街社會工作站,廣州公用事業高級技師學校電腦服務中心的十多名學生在社區為十四名 "學生" 上課。據廣州日報 "花城老友記" 最近進行的一項微觀調查顯示,589 名受訪老人中有一半以上表示他們希望 "盡可能多地學習智能技術"。
我一定要學蘇康密碼!"在一堂手機課上,周阿姨試著按照志愿者們告訴記者的步驟操作穗康碼,同時告訴記者:" 我經常帶孫女出醫院,因為我不能用蘇康密碼,經常到處找人幫忙。"雖然大多數路人都愿意幫忙,但她仍然認為這是" 自己最好的選擇 "。
注意到老年人在使用 "保健守則" 方面遇到的困難,并積極尋求各地的解決辦法。無錫開設老年人健康免費編碼頻道后,西安、廈門等地紛紛在車站和醫院推出非健康守則頻道。那些無法獲得衛生法規的人只需填寫 "流行病學調查承諾",也可以順利進入。同時,上海創新了 "Ai+ 與應用程序代碼" 的實現,注冊公民可以依靠 "面部掃描" 自動識別身份、體溫測試和應用代碼驗證。
記者走訪了廣州許多需要展示蘇康密碼的地方,發現已經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廣東博物館觀眾服務總監聶克炎表示,對于沒有智能手機或不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群體,博物館會現場安排工作人員幫助他們準備入場和旅行。星海音樂廳工作人員表示,對于無法提供蘇康密碼入口的老年觀眾,現場工作人員將指導和幫助他們填寫個人信息收集表格。
除了‘穗康碼’,出入這些公共場所的老年人還面臨著其他智能服務帶來的困難,比如訂票,購票,退票等。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正門,保安告訴記者,進館前要預約。記者看到,門口立著網上預約流程說明海報和入場預約電話通知。廣州圖書館工作人員介紹,進入圖書館需要預約并出示穗康碼,圖書館在門口安排工作人員幫助老人在官方賬號上進行現場預約,門口的借還設施也有工作人員協助老人操作。如果當天預約空間已滿,老人需要借書,圖書管理員可以寫下書名,代為找書。"。
聶可炎說,廣東博物館在發展智能設施的同時,也發展了傳統的方式:" 在網上訂票的同時,我們還提供電話預約渠道;微信的導航方便了使用智能手機的人,同時繼續使用手工解釋和傳統指南。
老年人:最怕操作失誤造成的損失,遇到問題時更愿意求助于社會工作者。
最近,廣州日報 "花城之友" 聯同多家社會工作組織進行了一次微觀調查,針對 "影響學習智能信息技術的因素",56.37% 的老年人認為技術本身比較復雜,一半的老年人擔心操作失誤。
在工作過程中,建筑街社會工作者服務站的社會工作者石濤發現,不精通智能手機的老年人主要是因為操作步驟更多。同時,老年人也擔心因操作錯誤而造成的財產損失或手機損壞。既然手機付款很受歡迎,老年人想要使用手機,但他們擔心會遇到隱患," 智濤說。
10 月 25 日,廣州市安老事務委員會發布了 "廣州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 和 "2019 年老年人口數據手冊",嚴厲打擊電信詐騙老年人犯罪,城市兩級反欺騙中心勸阻成功率達 98.7%,以老年人為主要受騙人群的損失被追回 6.05 億元。
廣州公用事業高級技術學校計算機服務教師葉教授強調,在社區服務中,他們多次為老年人提供反欺詐課程,幫助老年人檢查手機上的惡意軟件,提醒他們不要把太多的錢存入微信的錢包,并建議他們不要把銀行卡綁在微信身上。
“有的長輩很愿意嘗試主流的智慧方式,有的不愿意因為社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有的想學習,但記憶力差,經常忘記。”志濤說,雖然家里會教他們,但有些步驟需要多次講解才能讓他們明白,重復了很多次讓他們記住。有時家庭在溝通過程中缺乏耐心,老人會有“不給家人添麻煩”的想法,甚至更愿意求助于社會工作者。
措施:《社區孤寡老人救助計劃》10 月 23 日,民政部在北京召開 2020 年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提出,要以老年人為中心,推動解決老年人在民政服務中遇到的智能技術難題,主要通過加強培訓指導,幫助老年人克服不使用、不敢使用、不能使用智能技術的困難。第二,在民政服務領域,繼續保留人工服務和面對面服務,會同有關部門,深入研究老年人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提高與老年人相關的智能產品的適應性,滿足老年人需求老年人在出行、就醫、預約服務、網上消費等方面的需求
記者了解到,大多數社會工作服務站都致力于解決上述問題。據農林街社工站社工林杰山介紹:“有些老人沒有智能手機,或者不熟悉智能手機的操作。在醫院排隊掛號時間太長、太費事”,為此,專門設計了“社區孤寡老人社區支持計劃”,為有需要的老年人進行網上預約掛號。此外,項目還提供幫助獨居老人購買藥品、陪同老人外出就醫、獲取醫療衛生信息等服務。
在大東街社會工作站的手機課上,我們了解到,所有的老年人都需要用手機預約就醫。其中,11 人學會了網上掛號,6 人學會了到醫院報到,5 人會查看檢測結果。
79 歲的孔阿姨被大東街社工站社工謝夢怡稱為“科學代表”。她一上完手機課,就去拿生活必需品。精通微信、旅游、支付、預約。她還知道各種網上購物方法。最近,她熱衷于社區團購。”“現在,我用手機點我想吃的東西,”孔阿姨笑著說我學的越多,我想學的越多,我能學到的就越多。”
觀點:老年人也可以參與社會創新
“你怎么看手機不能很好地使用的智能功能或智能設施 / 服務?”面對精細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超過半數的老年人表示“我們應該盡可能多地學習智能化技術”。37.01% 的老年人認為自己落后了,甚至有 8.11% 的老年人表示“如果我學不到,我會盡量減少外出”。
一位老年人在問卷中提出:“希望保留傳統的生活服務,給老年人足夠的學習時間和過渡期”,“在公共場所多做志愿者引導老年人”,“多宣傳,多普及,多提高,使老年人的智能生活更輕松,消除老年人的心理障礙。
“進入老齡化社會,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不得不面對智能化帶來的困難。”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無論老年人的學習能力是在下降還是逐漸消失,公眾都應該對老年人寬容。他強調,過度依賴智力很可能會失去對老年人的尊重,忽視老年人的價值,特別是他們幾十年來豐富的生活經驗。
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公益事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徐家良教授說:“很多人認為人老了才能養老,但我認為一個人活著,即使他老了,也能像年輕人一樣創造財富,甚至超越他們。”養老和醫療保健遵循自然規律,但同時也可能為社會創造財富。”每個人都有創新的使命和責任,老年人也可以參與社會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