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航天發展速度很快, 商業航天離我們有多近?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火箭產業園一期工程已建成,具備年產 20 輛固體運載火箭的能力。衛星產業園一期工程將于今年年底建成,每年可生產 100 至 200 顆 1 噸以下的通用衛星。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技術員傅志民:。,在日前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披露,公司投資的火箭工業園和衛星產業園生產線建成后將向商業航天企業開放。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是我國第一個商業航天產業基地。它的建設速度和規模反映了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狀況。
在本次論壇上,一大批工業項目簽約落戶基地。其中,航天大數據應用產業園總投資 30 億元,包括航天大數據應用中心、忻州市智能大腦、數字圈產業載體等項目。多家科技公司也已簽約落戶。
商業航空航天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了。
“未來,人人都可以使用衛星”、“太空飛行有望在飛行中運行”、“促進人類自由進入太空”、“定居月球”在論壇上,海內外專家向我們描繪了商業航天發展影響人們生活的圖景。雖然有些內容還處于研究階段,但仍然很吸引人。
“十三五”以來,我國商業航天產業在產業創新和產業生態建設方面發展迅速。一些先進的航天工程取得階段性進展,不僅有力地推動了國家航天基礎設施建設,而且日益走進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
據介紹,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在‘五云一車’系列商用航天牽引工程中取得重大進展。”“五云一車”包括鴻運工程、興云工程、飛云工程、快云工程、騰云工程、飛車工程。
中國衛星互聯網工程“紅云工程”近日成功完成了國內首個全系統、全過程、多用戶寬帶衛星互聯網通信實驗。未來將建設全球衛星互聯網系統,滿足人們隨時隨地上網的需求。它的現實意義在于,在過去,無人島也可以上網,荒蕪的沙漠也可以打電話。永遠不會與世界完全隔絕,人們不應該稱之為土地的情況并不是每天都在起作用。
飛行云項目的持續發展也取得了很大進展,該項目正在由一個太陽能無人駕駛機構開發以建立空中局域網(Lan),以及附近空間移動平臺的快速云項目,今后可以長期實現應急通信支持、水文地質觀測和重大災害監測等服務。
云云工程正在中國建設中,將實現可重復使用的空對空往返飛行。目前,我國已完成了第一次組合動力模態轉換飛行試驗,實現了航天飛行動力技術的重大突破。此外,超高速低真空磁懸浮列車工程的建設也突破了超高速低真空磁懸浮列車的核心技術。傅志敏透露,依靠這些重大突破,太空飛行有望在未來實現飛行操作,促進人類實現自由進入太空的 "空間夢想",支持人類不斷探索宇宙深處。
為了建立 "天際物聯網產業聯盟"、"衛星作為服務產業聯盟" 和 "商業航天產業聯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繼續為商業航天技術的發展和產業合作創新作出貢獻。
據報道,中國第一個商用衛星網絡地面服務平臺 --"航天星云" 平臺已經正式提供服務。通過整合衛星資源,使用戶在選擇衛星數據服務時更加直觀,這將有效提高中國衛星資源的使用效率,擴大衛星數據的應用領域。
通過整合衛星通信、定位、遙感和其他服務,降低衛星數據應用的專業門檻,"航空航天星云" 平臺可以使普通用戶更容易地使用衛星資源,同時使衛星資源更容易、更廣泛地整合和利用,這將有效地促進 " 未來人人可以使用衛星的實現。
事實上,商業空間技術已經進入了人們的生活。移動導航、共享自行車定位等都依賴于商業空間技術。越來越多的人希望一些更尖端的技術能盡快傳播給普通人,為人們提供更多的便利,并希望普通人也有機會去太空旅行。
通過同時舉辦的以商業航天產業為主題的網上展覽,我們可以了解國內外近百家企業的最新技術成果、應用產品、解決方案和未來部署情況,涵蓋商業發射、微型衛星開發、浮動裝置、衛星物聯網、空間信息應用等多個領域,相信隨著空間技術的成熟,商業航天領域將繼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