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發展:公交“慢火車”
4318/19 次列車準時停靠石城站。索谷村民王大爺提著兩袋“山梨紅”上車,準備去鳳凰城銷售。
“為什么這節車廂不一樣?你上錯火車了嗎?”王先生看著干凈的車廂,摸著柔軟舒適的座位。他感到慌亂。
“別擔心,你沒上錯車!”乘務員馮寶國說服了老乘客:“我們的車身都換成了空調車。冬天又不熱又不冷。騎起來比較舒服。我們不需要煤爐燒水。我們改用電茶爐。走吧。我帶你去水里……”
通化至丹東 4318/19/20/17 次列車運行 321 公里,是潼關線唯一一次旅客列車。這趟火車是索烏溝村民出行最方便快捷的方式。
“出村只有三條路。一是村里的“羊場路”,二是村后的房山路,三是坐火車,“村里的交通很不方便。王大叔可以用手指數出村外的路。
對于位于沿線山區的天橋、廟洋等上下車站的村民來說,冬季大雪時,火車是他們與外界聯系的唯一途徑。因此,這趟列車也被沿線村民親切地稱為“公交列車”。
家住廟陽澄江站附近的村民葉偉說:“有一年,下了一個多月的雪,是火車送來的肉和蔬菜。”。
由于交通不便,沿線農村經濟、工業落后。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出去工作,而且大多數是老人和孩子。他們將在不同季節采摘季節性的野菜、山藥、核桃、香菇和“山梨紅”,然后乘火車到鳳凰、通化等地銷售,補貼家用。
74 歲的劉恩德家有 14 畝地,主要種植玉米、大豆等農作物。他的年收入只有 1 萬左右。賣山貨成了劉大叔的副業。閑暇后,他到山上采摘山貨,周末再坐火車到鳳凰城去賣。
“我早上去鳳凰賣山貨,晚上回家。除了票,我每次能掙 200 多元。核桃和猴頭菌是最受歡迎的。他們去年賺了 1 萬多元,劉大叔對此很滿意。
索溝村沒有學校。所有的孩子都要去最近的鳳凰城上學。火車是他們唯一的旅行方式。每個周末,學生們都坐火車回家,買些衣服和食物,然后坐火車回學校。村民們說,只要周末聽到火車鳴笛,他們就知道孩子們回來了。
李向軍當這列火車的售票員已經四年了。他最關心這些學生乘客,并特別照顧他們。遇到沒時間吃飯的學生,李祥軍也會自己拿船員飯給孩子們吃。他的團隊還為家庭條件困難的學生進行檔案歸檔,并定期為學生捐款捐物。
李向軍說:“鐵路是扶貧的主力軍,我們義不容辭地幫助貧困學生。”。
這樣,慢車就把 1200 多名兒童的夢想帶到了全村,甚至沿途。年復一年,132 名兒童被大學錄取,走出了山路,走遍了北京、上海、長春、大連等地,開啟了他們人生的新篇章。
學生們坐車外出,更多的外來者乘車而來。4318/19/20/17 列車連接遼冀兩省,沿途有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楊靖宇烈士陵園、反美援助會韓國紀念館、鴨綠江斷橋等紅色旅游基地,以及武隆北溫泉、武山城、虎丘、豐林谷森林公園等自然風景區。
許多外國游客選擇乘坐這列火車深入沿途風景名勝區,吃房地產 "笨雞"、河魚、新鮮水果、野菜,享受高山紅葉,體驗滑雪樂趣,甚至來自廣東、浙江、貴州等南方地區。武龍碑、巫山等風景區周圍的農家音樂,也因為游客的增加和更多,每個周末、節假日幾乎滿是家庭,房地產武牛山的酒、歡人榛子也通過這列火車出山,成為游客必備的 "伴禮"。也有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憲章到紅色旅游基地緬懷烈士,開展紅色教育。據統計,與五年前相比,乘坐火車的人數增加了三成以上。
中國鐵道部沈陽分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沈陽局集團有限公司)管道內有 12.5 對 "慢車",在堅持高質量運營的同時,這些 "慢車" 也有了更多的變化。
十月,沈陽局集團研究制定了調整列車運行時間,方便旅客出行,允許銷售當地特產,允許旅客在車內銷售特種產品,允許旅客為沿途居民購買和運輸貨物,允許無貧困地區的旅游從業人員在 "慢速列車" 及相關車站推廣旅游產品,必要時預留部分車廂或者在日常貨物運輸中增加行李車等二十多項措施,如更換空調車體,加強旅客出行和跌落設施等,等等,為沿途的人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沈陽分局集團公司還按照 "一車一品牌一線一戰略" 的思路,針對 12.5 對 "慢車" 運行段的特點,細化和提升服務功能,重點建設 "鄉村旅游編號"、"遼西鄉號"、"林區生計線"、"牧區學習線"、"山地旅游線"、"滿族線"、"蒙古海關線"、"民族團結線","農貿線" 等服務品牌。要更好地發揮 "慢車" 在扶貧公益事業中的作用。
這些有利于人民、造福人民的變化,是沈陽局集團公司一貫實行的 "人民鐵路為人民服務" 的宗旨所致。在高速鐵路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鐵路經過多次調整,仍然堅持運行和運行這些公益性 "慢速列車",在綠色皮列車時速達到 160 公里的今天,慢車之所以慢,是因為 "停停" 的方式考慮到了貧困和老區人民的出行需要,并以鐵路運輸的優勢改善了貧困地區的貧困狀況,以確保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慢車" 不會缺席,人民不會落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