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科建設將迎來全面體檢
如何評價高校學科建設的整體水平?如何在學科評價中體現 "只有學術背景、專業職稱、論文、獎品、帽子"?為了貫徹 "深化新時期教育評價與改革總體規劃" 的精神,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近日發布了 "第五輪學科評價工作計劃"(簡稱 "工作計劃") 的通知。擬開展第五輪學科評價,為高校學科建設做 "健康診斷"。
在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中,《工作方案》堅持 "李德樹實效" 的基本標準,以 "質量,效果,特色,貢獻" 為價值取向,以 "定量與定性相結合" 為基本方法,以破除 "五唯" 頑疾為突破口,以 "定量與定性相結合" 為基本方法,在保持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價基本取向和評價體系框架基本穩定的基礎上,保持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價基本取向和評價體系框架基本穩定。進一步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堅決破除 "五唯" 頑疾,改革師資隊伍評價,突出質量,貢獻,特色。"。
學科評價是指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發的學位和人才培養目錄,對我國自 2002 年以來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一級學科的總體水平進行評價,以反映我國高校學科建設的總體水平和階段性進展,通過評估促進學科建設和推廣,提高我國學科建設的總體水平和研究生培養質量。自 2002 年以來,中國組織了四輪學科評估。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勤認為,學科評價在高校學科建設中起著重要的 "接力棒" 作用,一流學科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學科評價是高校學科建設的一項有效的定期考核,通過評估,高校發現了不足之處和不足,促進了學科建設的戰略規劃和系統布局,優化了學科資源配置,深化了學科內涵建設,促進了學科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
第五輪學科評價以 "以人為本" 為第一原則,突出了人才培養質量在具體指標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學科建設在支持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引導李德舒人貫穿辦學全過程,完善和調整相關二級指標的評價內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課程和教學體系的建設、科研教育水平等關鍵指標。"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龔啟煌說。
學科評估在破除‘五專’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負責人表示:堅持立與破相結合。對教師的評價不唯學歷,職稱,不設置人才 "帽子" 指標,避免片面以學術職稱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評價科研水平不僅是論文和獎項,還設置了 "代表性學術著作","專利轉化","新藥研發" 等指標,多維度評價科研成效。學術論文評審以標志性學術成果為重點,采用計量評審與專家評審相結合,中外文期刊相結合的方式。不 "以期刊評文" 淡化論文數量和引用率,不以 SCI,ESI 相關指標作為直接評判依據,突出標志性學術成果的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要堅持代表性成果專家評審與高水平成果量化評審相結合,充分運用以量化數據和證據為基礎的 "融合評審" 方法。"。
教育評價 "是一個尋找質量證據的過程,需要有多種數據點來堅決打破" 只有學歷、職稱、論文、獎勵、帽子 "這一頑疾。" 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周光立分析說,第五輪學科評價注重多元評價,采用多維評價的方法,充分體現了多元評價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