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寧夏農業情報瓶頸的十八項成績
在標準化的養牛場里,每隔一段時間都要測量奶牛的身體大小。傳統的方法是把牛綁起來,然后用膠帶和其他工具來測量它們。這樣做的結果是牛很容易受到壓力和傷害。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通過寧夏科技部組織的寧夏智能農業重點研發計劃重點項目實施驗收,寧夏智能農業關鍵技術集成應用示范項目(以下簡稱智能農業工程),有效地解決了寧夏肉牛養殖和枸杞種植智能18項研發成果。
通過各種成果的應用,大大降低了勞動成本,提高了生產管理效率。這是科技的神奇力量。10月29日,項目牽頭單位寧夏農業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農業物聯網中心)主任王洪延說。
目前,寧夏5個國家公園的13家企業已對智能農業項目成果進行了示范和應用,部分成果已在區域外推廣。
新系統可以在任何地方測量牛的數量。
一方面,地上到處都是奔跑的牛,另一方面,還有攝像機和電腦等著它們。當牛從田野的一端跑到另一端時,調查工作立即完成了。
我們的方法是先得到牛的側面,從數據中得到背面,選擇它的特殊點,然后你可以得到身體大小的主要參數。肉牛體重非接觸式自動測速系統"項目負責人說。
讓牛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測量身體大小,然后推測它的重量,這是由農業物聯網中心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聯合實施的,這在中國還是第一次。
據專家組介紹,與傳統的人工測量方法相比,新系統測量的人體尺寸誤差不超過±2%,體重測量誤差不超過±15 kg。
肉牛體重非接觸式自動測速系統是寧夏智能農業的關鍵技術之一。
國內首臺高通量土壤肥力機器人檢測裝置、國內首家枸杞野外數據采集自動檢測平臺、標準化牛糞智能清洗裝置、自帶精密施肥機、無人機變速施肥技術、野外聲驅鳥設備,從枸杞地到養牛場,各種"冷技術"展示了自己的技術,為寧夏特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為整個產業鏈提供綜合、綜合的服務
經過三年的研究和探索,無數的實驗和實踐,智能農業工程要落實四個課題,實在不容易。"寧夏科技部農村科技部主任徐曉濤說。
近年來,寧夏以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以資源稟賦為基礎,重點發展優質糧、草、畜、瓜、菜、枸杞、葡萄等特色優勢產業,針對枸杞和肉牛的準確生產需求,適時推出了智能化農業項目,決心為整個產業鏈提供綜合、綜合的服務。
智慧不是智慧,關鍵在于裝備。
智能農業項目的重點是智能設備融合技術。結合北方民族大學、寧夏大學和浙江大學,研制了枸杞田間定向驅蟲裝置、自行式智能精確施肥和植保設備、標準化牛糞智能清洗裝置等五種智能設備。
數據采集和傳輸技術也是關鍵。
再一次生動解讀東西方科技合作機制
深層農業將結出碩果。
寧夏科技廳成立后,農業物聯網中心組織了本地區內外的多家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共同開展智能農業項目的研究和開發。
這是對東西方科技合作機制的又一生動詮釋。"徐曉濤指出。
最新數據顯示,枸杞在智能農業工程中的示范區為6500畝,輸入和跟進肉牛4100頭,組織了500多個品種的培訓,先后培訓了20名博士生和研究生。
智能農業工程的實施,將為寧夏的育種智能發展提供支持,促進整個地區農業的精準、智能化發展。"王洪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