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樹立教育評價的接力棒
教育評價關系到教育的發展方向。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有什么樣的辦學指導。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期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作為新中國教育評價制度改革的第一個文件,《總體規劃》的出臺和實施,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完善道德建設機制,培育人體,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引導全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和選拔就業觀。
當前,我國教育改革正圍繞教育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深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評價中的“評價什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社會用什么。根據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堅持把德育實效、育人作為學校評價的基本標準;在教師評價方面,提出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在學生評價方面,提出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同時,還明確了就業評價,確立了德才兼備的崗位要求,為教育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只有建立健全多維度的綜合評價體系,努力實現教育評價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教育評價的指揮棒才能穩中用好,確保教育的正確發展方向。
教育評價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在于教育評價標準與教育規律和時代要求的高度一致性。為克服唯分數、唯高考、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堅持分設結合、多措并舉。比如,在學校評價方面,要破除重分數、輕質量的片面辦學行為,建立以德治國、育人的實施機制;在教師評價方面,要擺脫重科研、重教學、輕教育的行為,樹立專心教書、全心全意育人的制度要求;在學生評價方面,打破不科學地給學生打分的做法,建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要求。教育評價機制改革之所以備受關注,在于完善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完善綜合評價,努力按照教育特色辦出人民滿意的教育不同學科、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規律。
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是充分激發教育發展活力的關鍵一步。近年來,地方各級教育在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育評價等方面不斷探索。有的地方試行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綠色指數”,結合當地實際,建立一套評價體系,而不是單分排名;有的地方注重用更多的“尺子”衡量學生的才華,鼓勵多元化發展;有的地方用“教育”“評價應用云平臺”對課堂教學進行智能化分析,使之成為改善日常教育教學的新途徑,這些改革嘗試對促進教育教學,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有很大幫助。下一步,要拿出攻堅克難的勇氣和確保教育評價改革任務落實的韌勁。
教育是國家和黨的大局。解決這樣一個世界性、歷史性和現實性的教育評價改革問題,必須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提高各級黨委、政府科學履行職責的水平。根據改革計劃,到2035年底,中國將基本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突出中國特色、反映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必將為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