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企業看上海:爆發后如何繼續推進國際化進程?
最近,新冠肺炎在世界各地的新確診病例一直在上升。為了減少疫情的跨境蔓延,自10月30日以來,中國一些駐外使館已發出通知,要求乘客飛往中國,根據新的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和血清抗體檢測,向中國使領館申請綠色衛生法規或宣布健康狀況。這意味著,國外人員的返回率將再次放緩。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不確定性給城市發展帶來了挑戰,特別是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城市,上海不僅吸引了數百家跨國企業的總部,而且許多外國中小企業選擇在這里作為開拓中國市場的第一站。"11月2日發布的"中國歐洲商會上海建議書"(以下簡稱"建議")指出,外資企業的活力因疫情而減弱。為了推進改革計劃,加快疫情后的經濟復蘇,上海必須盡快鞏固外商投資的基礎。
這是中國歐洲商會上海分會第四次提出這一系列由600多家會員企業聯合編寫的建議,本文根據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的數據,分析了歐盟企業在上海的經營情況,并就人力資源、中小企業、市場準入、企業創新、管理、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了38項具體建議。
對此,上海社會科學院外商投資研究中心主任李曉剛說:"這一提議一方面直接涉及這個問題,一方面因為企業確實遇到困難,另一方面一些企業在本國可能做得不好,所以他們更關心中國市場,希望看到地方政府的進一步變化。
國際化是繼續吸引外資的關鍵",中國歐洲商會上海分會主席戴凱樂(CarloD‘Andrea)在提案啟動時強調,"過去,上海以相對開放的態度吸引了歐洲企業。"如果政府能深化改革,歐盟商會將增加投資。
歐洲中小企業無形冠軍"探析
根據歐洲商會(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中國上海分會7月份進行的一項調查,只有17%的中小企業計劃明年在上海增加投資,而大型企業的這一比例為38%。與此同時,上海中小型企業成員的比例已從近一半降至大約30%。
在接受歐洲企業家的一系列采訪時,www.thepress.cn了解到,中小企業不僅為外資企業在華總部和研發中心的發展提供支持,而且由于其創新能力,有可能發展成為大型企業。然而,與中國中小企業的情況類似,融資困難是歐洲中小企業在中國經營的最大挑戰。沒有總部擔保,歐洲中小企業將很難從中國銀行獲得貸款。
針對中小企業的生存,建議承認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中小企業渡過疫情,但同時指出,需要更多的地方政策支持,保持中小企業長期復蘇的勢頭,包括"加快國有企業付款等措施,減輕中小企業的經濟負擔";"制定政策,幫助中小企業向中國銀行申請貸款";建立市中小企業復工返工基金,為中小企業提供即時融資支持。
今年5月,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上海推出了中小企業綜合信用服務平臺。據該平臺網站主頁介紹,截至11月8日,當記者訪問該網站時,該平臺擁有近460000注冊用戶,累計信用金額為68.82億元。
上海市發改委工作人員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該平臺借鑒了杭州的經驗,在分析企業信用數據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貸款方案。只要滿足中小企業規模的要求,國內外企業都可以向該平臺申請貸款。
本報試圖向負責該平臺的主要單位--上海公共信用信息服務中心了解外國企業目前對該平臺的使用情況,但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該平臺對緩解外資中小企業資本狀況的實際效果有待觀察,然而,李曉剛認為,通過為外國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平臺,上海將吸引一位具備特殊技能的"無形冠軍"在此扎根,從而進一步推動供應鏈的本土化和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