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臉變成一串"密碼"泄露出來的時候,你會怎么做?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其爭議始終存在。首先,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郭冰將杭州野生動物告上法庭,因為他不接受動物園會把他進入公園的方式改為"面部掃描"。后來,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羅東巖遇到了"不允許面部掃描進入社區"的情況。在這方面,老東巖認為,沒有必要在該區安裝人臉識別裝置,未經同意而收集面部數據也違反了現行法律規定。經過協商,街道最終同意業主可以自愿選擇出入該地區的出入卡、手機或面部識別的方式。
目前,許多人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感到擔憂,主要是認為存在著照片泄漏的風險,人臉照片的泄漏是人臉識別技術的"鍋"嗎?面對泄漏的風險,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集合:面部識別是相對的"溫和
在人臉識別技術出現之前,生物特征識別的早期應用是指紋識別,因為人類指紋具有獨特的特征和相應的法律證據價值。在法律意義上,指紋在古代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河北工業大學電子信息主任、教授邱波說,指紋識別技術應用的歷史一直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反對聲音。從本質上說,指紋屬于真正的隱私特征,具有法律意義上的可信度。此外,指紋需要在人們的合作下收集,這往往對人們的心理產生更大的影響。
因為接觸收集具有心理侵入性和強迫性,而非接觸收集不具有侵入性。指紋必須先按下才能被采集,這本來是一項更難推廣的技術。邱波解釋說,與指紋相比,人臉是公開的,不需要指紋識別等操作,人臉數據可以通過監控系統、相似生物識別、虹膜識別、步態識別等進行采集,因此,從技術角度看,指紋識別技術應該更具抵抗力,而人臉識別相對來說是一種"溫和"的方式。
然而,人臉識別技術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邱波認為這可能與人臉相關技術的發展有關。例如,如果你把一個臉和另一個身體組合在一起,PS會生成一張照片,然后你可以把照片和一個真實的三維人臉模型結合起來,創建一個與照片完全相同的虛擬人。這個虛擬人可以說一些你從未說過的話,并表達你沒有做過的事情。"這種人臉技術違背了我的意愿,這就是為什么人臉信息收集具有侵入性,并且與人臉識別技術本身的水平不同。從這個角度來看,非法盜用人臉信息的可能性已經導致了對人臉識別技術的強烈警惕。
如果僅僅從技術角度來看,這起隱私糾紛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我們通常每天都會展示自己的臉,那么這張臉隨時都有可能被‘抓住’,而這張臉本身也沒有什么秘密。"邱波說。
另一方面,讓人意識到人臉識別技術的是,人們覺得人臉的外觀可以與其他個人信息聯系在一起,而指紋卻不是,任何看到指紋的人都不能立即知道指紋屬于誰,所以他們感到非常安全。"實際上,這是人類的幻覺,而實際的技術識別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很多個人信息現在可以通過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甚至名片被泄露,而面部信息和那些信息之間并沒有太大的區別。"秋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