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特色發展需要激發內生動力
隨著我國高中教育的普及,走特色發展道路已成為許多地區和學校的選擇。近日,據有關媒體報道,浙江省教育廳發布改革計劃,正式試行"分類辦學",今年將選拔30所試點高中,探索科技、人文、體育、綜合類辦學特色。計劃在2035年形成一批具有學校特色的現代普通高中,涵蓋多個領域,有效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浙江省的規劃既體現了它的探索精神,又釋放出了一個光明的信號。目前,探索高中的多元化、特色發展已成為一個迫切需要關注的現實問題。
從教育實踐來看,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主要有兩種發展模式。第一,以區域為單位,通過制定政策,配置資源,引導發展,實現區域不同高中特色發展的整體格局。第二,以學校為單位,通過特色文化,特色項目,特色課程,特色資源等建設,實現學校特色化轉型發展。這兩種發展模式具有現實意義,既是對國家高中教育改革基本方略的呼應,也是對逐步滿足學生和家長對優質,多元高中教育新需求的探索。在呼應政策,探索滿足需求中,不少地區和學校形成了新鮮經驗,但也產生了一些問題,比較突出的是特色建設異化的現象。一些地區熱衷于"特色高中速度",在一些地方名校評定為特色高中的命令下,以此作為特色發展的噱頭;有的校長能借特色之名"掐尖",提前抓住優秀生源;還有的為了發展,無論基礎條件如何,一擁而上,通過特色建設的外殼,尋求更好的社會認可。"。
歸根結底,在區域和學校特色建設過程中,上述現象仍然是"規模擴張"和"效率第一"的概念,并延續了以外部資源為主的發展模式,筆者認為普通高中多元化特色發展的關鍵在于能否激發每一所學校的內在動機,其特點是學校發展的路徑和手段,而不是學校發展的根本目的,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激發學校的內在動機呢?
一方面,我們需要區域努力,形成政府主導、社會支持、科研推廣、普通高中多元化的母校聯動和特色發展支持機制。地方政府是主導力量,要正確認識和落實國家對普通高中未來發展的布局和要求,根據當地實際,制定政策,協調關系,配置資源。社會、科研機構和家庭應積極參與支持和促進學校特色建設,根據實際和國情尋求有質量的特色發展。
普通高中多元化特色發展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但只有真正調動學校發展的內在動力,特色教育才能成為打破辦學同質化的利器,是實現內涵發展的良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