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浪費驚人:全國循環每年可節省 200 多億,二手教材難轉綠
在中部某省某再生資源有限公司 3500 平方米的車間里,一座近兩層樓高的山形“教科書山”非常醒目,幾乎覆蓋了中小學的所有科目。記者拿起一本初中歷史課本,發現課本完好,干凈整潔。
“這里有 40 多噸教材,這三四天就收回來了,都變成廢紙了。”趙德華公司負責人說,在旺季,每月回收的教材量是現在的 3 倍,大部分都被送到造紙廠。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教科書消費量巨大,教科書印刷越來越高端。如果不能回收利用,就會造成很大的浪費。目前,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藝術、體育免費教材已經回收,但從數量上看,還不到教材總量的一小部分。然而,義務教育階段、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的教材大多仍然依賴市場交易。由于產業鏈受阻,供需成本高,有效流通尚未實現。
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數據顯示,近 5 年來,全國中小學教科書和教學用書、大中專教科書、業余教育教材和教學用書的零售額平均每年約 28 億冊,金額超過 200 億元。如果這些教材回收利用一年,可以節約成本,大約可以建設 4 萬所希望小學。
回收一年可節省 200 多億
“賣一袋書,只能買得起一袋”,“標價 1000 多元的書賣給廢品站 10 多元”,網上不時能看到畢業生的留言。
教科書在哪里被用作廢紙回收?每年 5 月至 7 月是垃圾收購站采購教材的旺季。”每逢畢業季,不少畢業生都會出售自己積攢多年的課本,平均每斤 0.5 元,“趙德華說,這些教材大多用于生產再生紙,但再生紙的加工工藝復雜,成本甚至比原漿紙還要高。
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統計,2018 年全國僅銷售中小學教材和教學用書,零售總額 29.30 億元,零售總額 259.89 億元。根據這一數據,如果當年銷售的中小學教材、教學用書全部回收,一年可節約 200 多億元。根據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官方網站上的捐贈標準,捐出 50 萬元就能建成一所希望小學。
線下的教科書被當作廢紙出售,而網上的二手課本則越來越受歡迎。孔夫子舊書網站負責人孫玉田說,近三年來,該網站二手教材的交易量以每年 30% 以上的速度增長,今年的總銷售額已經超過 1400 萬元。
二手教材巨大的市場潛力背后,是大量教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我們一直堅持二手書的回收利用。二手教科書占很大一部分。我們 1500 萬的用戶中,很多是教師和學生”,孫玉田說,二手教材是閑置資源,我們應該努力讓它們回歸到需要幫助的人手中。
二手教科書很難變綠
在義務教育階段,一些免費教材的回收利用已經啟動。"自 2008 年以來,義務教育中的音樂、藝術、體育、衛生、科學和信息技術等免費教材被回收利用。" 國家特殊教育監督員于兆輝表示,義務教育階段的教材應由國家免費發放,這是通過行政手段促進教材回收的前提條件,上述科目都不需要學生制作課堂記錄,也不適合回收。
然而,受訪者告訴記者,被回收的教科書數量仍不到教科書總量的一小部分。特別是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階段,教材是由學生自費購買的,教材的回收利用取決于市場交易。還存在著諸如產業鏈障礙、供需匹配成本高、二手教科書銷售商或遇到法律風險等障礙。
一方面,產業鏈的阻礙增加了供需的匹配成本。二手教材市場缺乏完善的平臺和服務體系支持,供需雙方都缺乏效率。每年,二手書商以每噸 4000 元左右的價格回收教科書,是普通廢紙價格的兩倍多,但前來收書的人卻太少。" 趙德華說,他想買好的產品,沒有過時的教材,但由于勞動力成本高,銷售渠道少,他放棄了。
接受采訪的二手書商表示,教科書的更新版本不均衡,限制了教材的回收利用。整理、管理二手教材、將信息上傳到各種電子商務平臺,需要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一般的書商很難完成。
另一方面,政策法規不完善,二手書銷售平臺和銷售者面臨法律風險。根據 "出版管理條例" 和 "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從事出版物發行業務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取得 "出版物營業執照";從事出版物發行業務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向依法取得出版物批發零售資格的出版發行單位進貨。
這些規定不區分新書和舊書、個別工商戶和個別銷售者。個人是二手書的主要來源。他們既是買賣雙方。孫玉田說:" 他們必須申請出版營業執照,提供二手圖書購買憑證,這在實踐中是很難做到的,也給二手教材的銷售帶來了潛在的法律風險。
建立共享平臺的多種措施
據被訪者介紹,在共享時代,建立一個涵蓋中小學乃至高校的全面、系統、操作的共享平臺,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需要企業、教育部門和個人的共同努力。
建立教材循環使用體系,不僅可以節約資源,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意識和責任感。" 江西省宜春市觀元學校副校長朱峰說,作為工具書,教材內容相對穩定,教材印刷質量越來越好,有了回收利用的基礎。
朱峰所在的學校專門制定循環教材管理制度,由課前準備負責人按課前人數發給學生。下課后,教師將其收集起來,放到年級組中,并在學期末交給學校圖書館。為了保證學生的衛生狀況,每周定期對流通教材進行消毒。
除義務教育免費教材、幼兒園教科書、體育、音樂、美術等選修科目外,還建議將其納入回收范圍。" 于兆輝說,對于非免費教材,學校可以建立教科書回收機制,折價回收符合回收要求的教材,探索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學生捐贈二手教材。
來自閑置商品交易平臺仙宇的數據顯示,上個月售出了 156 萬本教科書。目前,仙宇的網上銷售人數已超過 3000 萬,15 至 18 歲之間的用戶在今年 3 月增加了 207%。" 負責人說,年輕人不排除使用二手產品,二手教材使用范圍很廣。
鑒于二手教材產業鏈的阻礙和供需雙方成本高昂,孫玉田團隊專門開發了小程序,在高校內外推廣上門藏書業務,將收書人與學生聯系起來,建立一個簡單高效的二手教材回收平臺。
舊書本身的價格不高,但物流成本較高,離線藏書可以打開校園流通的大門。學生們通過小程序引用,在雙方達成一個意向后,收藏家來到門口接受這本書。孫玉田建議有關部門修改和完善出版市場管理規定,依法規范出版物發行活動,區別商販、新書、舊書,鼓勵各種政策下的二手教材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