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沿黃公路:觀光“看風景感嘆”扶貧“打折”
浩瀚的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流經古老的三秦大地,在陜西留下了一條美麗的玉帶。在黃河西岸,通車3年的黃河沿江公路,把溝壑、山脊、丘陵與平原濕地相連,把貧困山村與繁華城市連接起來。它被稱為陜西省“一號公路”。
這條公路的大部分穿過被譽為“中國十大峽谷”之一的陜陜大峽谷。沿線旅游資源豐富,文物古跡眾多,包括陜北丹霞地貌、白云山(30.720、0.15、0.49%)、壺口瀑布、黃河濕地、華山等50處名勝古跡。
近三年來,沿黃公路發揮了“扶貧路”、“觀光路”的重要作用,促進了沿江地區旅游業發展、生態保護和鄉村振興。同時,沿黃公路也存在標準低、落石多、配套設施不完善等諸多問題,削弱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功能。
群眾期待進一步完善黃河公路與農村公路網的銜接,提升沿黃公路等級,確保安全,讓老百姓(69.860,-0.94,-1.33%)真正享受到“金元寶藏”獎金。
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村民們得到了報酬和紅利,生活也越來越好。然而,這個位于陜北高原的小村莊一直未能“走出圈子”。直到2017年,隨著黃河公路的通車,中國境內的游客數量急劇增加,形成了6個窯洞和20多個農家樂。
據七牛底村黨支部副書記高根強介紹,2019年全村共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8萬元,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29%。入選第一批“國家重點鄉村旅游村”,實現了從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向年收入近600萬元的旅游明星村的轉變。
“在沿黃高速公路開通前,從榆林到佳縣要一個半小時。來這里的游客大多是榆林本地人,每年只有35萬人次。沿黃公路通車后,玉林到嘉縣只需半小時,游客數量增加了近10倍。一些來自內蒙古和山西的人也來參觀我們,旅游團也越來越多。高根強說:“我們的小山真的出來了。”。
在黃公路沿線的村莊中,也有像中國底這樣的明星村,但由于種種因素,一些村莊很難享受到紅利。
多位基層干部反映,現階段,黃河公路沿線不少路段看不到黃河風光,無法連通村鎮。
張家山鎮位于玉林市五寶縣,距黃河公路僅6公里,是中國最著名的手工面條之鄉。據榆林市發改委副主任劉曉波介紹,以前張家山鎮與黃河公路之間沒有修建過黃河公路,從榆林市繞行到張家山鎮需要近一個小時。后來,榆林市投資300萬元打通了直達公路,連接了村道與沿黃公路的內部流通,“不僅節約了近1小時的交通成本,而且使周邊村莊的農副產品銷路更好,延安市伊川縣吉義鎮地處黃河之濱。據群眾反映,鎮上有6個行政村,能看到黃河卻到不了。只有兩個村莊有通往黃河的碎石路,但他們不能用卡車行走。
“最大的影響是農產品(6.850,0.14,2.09%)無法外運。我們的主導產業是花椒。如果能沿黃公路運到韓城、山西,價格至少能提高三分之一。然而,寄予厚望的沿黃公路繞過了我們鎮,7000多名村民增收的期望落空了。”當地群眾向記者反映。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官員說,過去這些村莊是被遺忘的角落,現在他們沿著黃公路開車,但是他們到不了。所以,旅行社還是不愿意來。例如,嘉縣3A級景區大彌石窯距黃河僅10多公里。然而,由于無法直達黃河,繞行需50多公里,令不少游客“望而生畏”。
“如果說沿黃河的公路是陜西交通的大動脈,那么連接沿途村鎮的公路就是毛細血管。毛細管不通,農產品出不去,游客進不來。老百姓只能望著“路”感嘆,這也違背了建設黃河公路的初衷,“很多黃河沿岸干部都這么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