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浪潮下,老年人金融需求要如何去滿足?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銀行網點的功能越來越多地轉移到互聯網和手機上,目前銀行業務的離職率已接近 90%,面對智能銀行的發展趨勢,老年人的體驗如何?還有哪些為老年人提供金融服務的痛苦點需要解決?記者 11 到北京一些銀行網點接受采訪。
現年 69 歲的冷阿姨是一位性格外向、思維活躍的退休教師,但金融技術的迅速發展仍然讓她感到 "有點無力應付"。" 我下載了移動銀行,孩子也教我,但仍然不敢使用,主要是擔心操作不當會造成損失,所以更愿意去銀行網點做生意,心里很沉 -
沒有幾個老人和冷阿姨有同樣的想法。" 在家里附近有三四個銀行網點,通常購物,走來走去都很方便。67 歲的孫阿姨在中國農業銀行北京鐵路局做生意,她說。
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總數已達到 228000 家。
如今的銀行網點與過去不同,在智能轉型的背景下,傳統柜臺的數量逐漸減少,智能設備的投資也大大增加。老年人能否適應智能銀行的經驗?你能享受到智能的便利嗎?
老年人更習慣于面對面的金融服務,人們對智能手機的使用有一定的恐懼。為此,我們增加了游說人員的分配,為需要幫助的老年人提供特別指導,并伴隨著整個過程。同時,保留了兩個現金柜臺,這部分業務主要由老年人處理。趙蒙,中國農業銀行北京鐵路局行長。
老年人愿意去銀行網絡的原因不僅是安全的,腳踏實地的,更重要的是服務經驗。"當一個人年老時,他的眼睛不好,動作緩慢,他總是擔心別人會生氣。對銀行職員的指導很有耐心,這讓我感到很甜蜜。冷阿姨說:" 擁有先進的設備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人民的服務。
除了標準化的服務流程之外,我們還為特殊的老年人群體增加了更有針對性的細節,包括服務的數量、提供的老眼鏡學位等等。" 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財務經理鄭山說。
在中國農業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等銀行網點,記者看到老花鏡、放大鏡、輪椅、拐杖等便利設施配套齊全。
他說:" 在鄭山看來,提供切合長者需要的設備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盡力協助長者適應智能的趨勢。我們經常邀請長者到網上接受有關訓練,并鼓勵他們進行實際操作,協助長者掌握新技能和適應新趨勢。
服務推廣背后是制度保障,建行北京分行將專項集團服務納入業務發展規劃,將其作為網絡日常管理和管理的基礎,制定了 "專業組業務網絡服務標準"、"網絡應急服務指南" 等制度規范,提高了全行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
未來銀行業智能化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對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更加友好。這是銀行的社會責任,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耐心。
中國銀行業協會日前提出,在深化網絡轉型的過程中,銀行金融機構不僅要重視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的金融支付需求,而且要大力發展網上服務,適當保留柜臺服務和取現設施,保障消費者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
他說:" 對金融服務的需求為何?多位接受訪問的長者表示,他們希望加強金融知識在預防欺詐、投資及財務管理等方面的推廣和宣傳。
有多種投資渠道,如何對自己的老年資金進行更合理的財務規劃?金融欺詐是無法防范的,哪些金融風險需要警惕?我平時自己看新聞研究,也希望有機會從銀行等專業機構學到更多的金融知識。陳阿姨是北京一位 73 歲的退休醫生,她說。
值得欣慰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一些老年人對智能應用的接受程度和使用能力也在提高。63 歲的王阿姨正在中國農業銀行的一家分行開設網上銀行業務。" 移動銀行,網上銀行非常方便使用,我已經開設了幾家網上銀行。面對新趨勢,我們老年人應該勇于面對,努力跟上時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