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談解決“卡脖子”問題:需要給予基礎性的研究與重視
我們現在被困在脖子上了,也許 20 年前,當一些東西沒有布局的時候。因此,今天的一些基礎研究還沒有到位,這很可能在未來 20 年內導致另一項 "縮頸"。"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袁亞湘十七號在北京呼吁重視技術工程和國際競爭,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從根本上解決被別人" 卡住 " 的問題。
十七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與中外記者舉行了 "弘揚科學家精神,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 的會議。" 袁亞湘說,中國雖然把科技創新放在核心地位,把科技獨立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戰略支撐,但在基礎研究和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科學和技術有缺點,基礎研究永遠是根源,所以我們不應該彌補失去的東西。" 袁亞湘說。
北京大學教授、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郭少軍也在同一場合說,理論創新是基礎,無論是做科學還是工程,理論都是支撐整個創新的基礎,所以要大力加強基礎創新。
就基礎而言,尤其是現在核心的‘卡住’技術,需要有不同的創新思維。我們需要找到一些好的創新想法和解決方案,然后看看我們能否在技術層面上不斷地突破。郭少軍認為,通過基礎和應用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的創新經常是以基礎或應用為基礎的,如何突破這一障礙對于解決未來的‘瓶頸’技術至關重要。
無論是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生物科學還是環境科學,都已到了技術突破的迫切階段。"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霍東說," 我們的許多‘卡頸’問題都困在這里。例如,如果科學技術不突破,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是無法解決的,這是國際大趨勢,也是中國發展到一個關鍵階段的要求。
中國環境科學院研究員霍守良也期待著通過科技創新解決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通過大力科技創新,克服核心技術,走出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