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不是醫療保險的核心競爭要素
近年來,技術的變革導致了傳統領域的滲透,包括醫療保險市場。許多公司聲稱利用技術促進市場創新,獲得高估值和大量融資。然而,技術真的可以顛覆產業結構,還是僅僅是產業發展的強大助推器?技術只是吸引公眾注意的一個噱頭,還是真的很有價值?
在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幾個案例:一個是美國最大的商業保險公司聯合健康剛剛發布了2017年第二季度的財務報告。公司收入同比增長8%,而其技術子公司optum增長了21%。第二是最近剛剛完成巨額融資的cloverhealth雖然在2016年獲得了1.84億美元的保費,但虧損超過3400萬美元。雖然2016年用戶數量增加了3倍,但損失是2015年同期的7倍。在此之前,科技驅動的新興互聯網保險公司Oscar health在連續兩年虧損后,開始與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推出HMO計劃,并與保險巨頭Humana一起開發小企業客戶。
因此,醫療保險銷售渠道和醫療服務網絡的核心不能被技術徹底顛覆。首先,高昂的在線成本阻礙了互聯網的渠道價值。互聯網的本質是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然而,隨著互聯網壟斷特征日益明顯,渠道成本日益被推高,并有超過線下成本的趨勢。其次,醫療服務網絡是競爭的核心,但醫療服務的本質是線下的。雖然有類似遠程醫療的模式,但它只是市場服務的補充,不是主要模式。最后,在線渠道很難提供有效的溝通。在個險方面,補償型醫保的條款比較復雜,很難通過網上渠道進行簡單的銷售,更需要進行線下咨詢銷售。在團體保險方面,網絡渠道的價值非常薄弱。
因此,對于健康保險來說,核心競爭要素不是技術,而是銷售渠道和醫療網絡,這對中國市場也是一樣。此外,我國商業健康保險市場的發展面臨著全民醫療保險覆蓋面廣的市場環境。除了高端市場,產品必須建立在醫療保險的基礎上才能打開市場。從產品定位到市場戰略,每個企業都必須根據自身的優勢和劣勢來制定自己的戰略。但是,如果我們把技術作為我們生存的基礎,忽視我們的整體能力,我們只能獲得眼球而不是市場。
因此,未來中國醫保市場科技的主要價值在于促進與主業的良性互動,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為醫保代理成本控制提供工具、流程優化和數據分析。為了控制醫療保險費用,商業保險公司有必要對醫療保險費用進行管理,特別是在費用最高的住院病人領域,DRGs等工具將得到很大的發展。流程優化主要集中在后端索賠和客戶服務上,而數據挖掘則側重于挖掘用戶數據以促進銷售,并對用戶進行高風險預警和健康干預。
總體而言,健康保險的核心競爭要素是如何獲得客戶(銷售渠道)并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醫療網絡和后端理賠和客戶服務)。技術有助于提高這一過程的效率并降低成本。此外,技術可以促進醫療成本控制,降低醫療費用。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個良好的經營管理體系基礎上的。否則,談論技術變革的醫療保險就毫無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