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建設公共衛生人才的生態
近日,重慶市衛生衛生委員會、重慶市市委組織部、重慶市人事局、重慶市財政局等7個部門聯合發布了"加強公共衛生人才建設若干措施",并從引進、教育、留用、使用四個方面提出了20項硬措施。重慶市衛生衛生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黃明輝說,要建立有利于"百花齊放"的引進機制、有利于人才充分利用的機制、有利于人才涌現的培養機制和人才展示的激勵機制,為人才聚集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機制。
措施"明確規定,各級專業衛生機構的專業技術高級職位比例將逐步提高,市級公共衛生機構不少于45%,區、縣級公共衛生機構不少于30%。因此,在人才引進方面,重慶力爭在5年內培養和引進10名首席公共衛生專家,成立首席公共衛生專家小組,吸引100名公共衛生博士后醫生,建立博士后研究工作站,為進站醫生提供每日補貼和家庭補貼。如果有高層次的人才急需短缺,就應該用特殊的職位來雇用他們。
在人才培養方面,重慶實施了"四大工程"。實施國際人才培養項目,每年派10名優秀公共衛生人才赴國內外考察學習;實施骨干人才培養項目,在5年內選拔和培養100名學術技術帶頭人和1000名骨干人才,并在成都-重慶雙城經濟圈輸送100名公共衛生人才。實施標準化培訓項目,全面覆蓋35歲以下的公共衛生醫生、衛生監督員和基層公共衛生人員的培訓工作;實施后備人才儲備工程,鼓勵重慶高校增設預防醫學、普通醫學等公共衛生相關學科,加快培養熟悉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復合型公共衛生人才。
此外,重慶還建立了醫療與國防協調人才共享機制,一方面試點醫療預防"雙重就業",促進專業公共衛生機構與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相互就業,鼓勵臨床醫師提升公共衛生醫師的職稱,參與預防性衛生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和平與戰爭相結合的培訓機制,將公共衛生等相關知識納入繼續醫學教育和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的內容,將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納入各級醫療聯盟和醫學界的建設中。
在人才激勵方面,重慶突出一個‘活’字。首先,完善績效工資管理,鼓勵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開展有償技術服務,所得收益作為績效工資的經費來源;落實"兩個允許"要求,合理確定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工資水平。其次,要加大績效激勵力度,實行私人訂制。對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采取年薪制和協議工資制,高層次人才激勵薪酬不納入績效工資總量管理。允許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科研培訓等結余資金補充事業單位超收績效資金。縣級以下(不含縣級單位)公共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單獨評價,以能力和貢獻評人才。"
重慶系統規劃,通過建設高端公共衛生平臺,加強公共衛生相關學科建設,實施公共衛生科研項目,拓展和加強人才開發平臺,為優秀人才的使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