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讀生占高考總人數的20%以上。你需要限制“高分復讀”嗎?
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將達到1071萬人,其中高三學生789.81萬人,復讀學生242.2萬人,占考生總數的22.679%。高考復讀生數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高考競爭,也導致了社會對教育公平的討論。
重讀現象一直存在。近年來,復讀比例不斷上升。至于復讀現象,輿論相當糾結。一方面,人們普遍認為復讀是學生的權利,是解決“一考決定人生”問題的途徑之一。畢竟,復讀的原因相當復雜。有的是由于考試成績不理想,有的是因為志愿申請失誤未能進入理想學校或專業,有的怕“歧視一級”閱讀。另一方面,人們擔心復讀會刺激高考競爭,這對新生不公平。當然,由于新生也會改變以前的學生,身份發生變化后,復讀的態度也不同。
從保障每個學生的平等考試權、尊重考生的擇優權和高考人性化的角度,不應禁止復讀學生參加高考。在高考制度和學位社會沒有根本改革的環境下,復讀現象將長期存在。改革的是高考錄取制度和取消“唯分論”。
針對普通高中普及、防止公辦高中招收復讀生刺激應試教育的現實任務,教育部自本世紀初起禁止公辦學校招收復讀生。
據教育部介紹,2008年以來,所有公立高中都不允許招收復讀生。應該指出,這是禁止公辦高中招收復讀生,而不是禁止其參加高考。在禁止公立高中招收復讀生后,可以選擇在私立學校、校外培訓機構或自學方式復讀。
禁止公辦高中招收復讀生的規定在一些地方得到了很好的實施,而在一些地方,在公立高中招收復讀生的做法則變相實施。具體操作是,民辦高中是由公辦高中以民辦名義招生。這是違反規定的。再招生規模較大,但受到當地教育部門的默許和縱容。一方面可以獲得大量收入,降低政府對高中教育的投資壓力;另一方面,也服務于地方的高等教育政績觀念,而中學生的繼續教育狀況也被納入公立高中的政績之中。
不少人一度認為,隨著高考率的提高,高考失敗的學生數量將減少,復讀需求也會減少。然而,近年來,高分復讀逐漸成為重讀的主流。
不少人質疑高等教育資源浪費,影響其他考生的錄取機會,要求限制此類學生參加高考;有的省市列出了不誠信行為等行為,限制已錄取但放棄報名參加明年高考的學生人數。這是為了混淆考生的選擇權和誠實。
要處理好這一現象,必須尊重考生的選擇權。歸根結底,也是錄取后放棄注冊的選擇。在發達國家,考生可以獲得一份以上的錄取通知書,然后做出選擇。沒有人認為這是不誠實的。
因此,“高分復讀”是學術社會“唯一學位”問題的一個監測指標。“高分復讀”現象日益嚴重,這表明“學術社會”問題更加嚴重。需要解決的是“學位社會”問題,而不是限制學生的選擇。
因此,要控制重讀現象,除了復讀外,還應努力。具體而言,一方面,要推進教育評價與人才評價改革,打破“唯學歷”理論。另一方面,要改革高考錄取制度,探索學生與學校雙向選拔錄取機制,提高學生對錄取學校和專業的滿意度,包括為學生進入大學后轉移學業和專業提供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