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星系中,恒星或經歷過的"生與死的速度
大多數星系是在宇宙早期形成的,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茖W家推測,銀河系可能是由130億年前形成的早期宇宙中的幾個矮星系統碰撞而成的。因此,對宇宙中這些早期星系系統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銀河系的形成和演化。
據外國媒體報道,10月27日,一個國際研究小組使用Atakama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對118個遙遠的星系進行了研究,發現星系中約有20%的恒星被塵埃遮蔽,這意味著星系中含有大量塵埃和重元素,這一發現遠遠超出了此前的預期。
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這些星系中的塵埃和重元素從何而來?這一發現是否意味著需要改寫傳統理論?考慮到這些問題,"科技日報"(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ily)的一名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繁星代代相傳的"遺骸
科學家們認為,宇宙中早期的星系系統缺乏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推測呢?這始于它們的"生命"。
大爆炸"之后,宇宙中的元素主要是氫、氦和少量的鋰。我們今天看到的更重的元素主要是隨著恒星的演化和消亡而產生并釋放到星際空間中。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王蘭對記者說。
在第一代恒星死亡后,它們產生的重元素分散在星際空間,在這些空間中誕生的下一代恒星含有這些重元素,并繼續產生新的重元素,這些元素代代相傳,宇宙中的重元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星星的誕生不是統一的"。上海交通大學物理和天文學學院副研究員劉成澤說,以前的觀察表明,在宇宙的早期,物質的密度略有波動,缺乏恒星形成所需的冷氣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重力作用下,暗物質團和冷氣逐漸聚集在一起,為恒星和星系的形成提供了條件。星系間的碰撞也促使恒星形成率越來越高,并在宇宙大爆炸后約30億年達到峰值。"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宇宙正午’--大約一半的恒星和星系(宇宙正午),宇宙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劉誠說。
恒星的爆炸性增長確實帶來了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但在此之前,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物質基礎形成如此多的大質量恒星,因此科學家推測,宇宙的早期星系并不包含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
天文學家以前在高紅移系統中發現了大量的塵埃,但是這個例子是非常罕見的。另一方面,這項研究發現了大量這樣的星系,進一步證實了在高紅移系統中可能存在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劉誠補充道。
質量越大,恒星的壽命就越短。
事實上,這在今天的宇宙中并不常見。"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助理研究員高楊說,研究結果顯示,早期宇宙系統中的恒星可能在短期內經歷了快速生成和死亡的"生死速度"。
高楊說,在宇宙的早期,由于塵埃較少,輻射壓力更大,恒星本身需要更大的質量來抵抗輻射壓力,因此在這一時期誕生的恒星實際上傾向于有大質量的恒星。
在以前的一些研究中,科學家們模擬了第一代恒星的質量可能很大,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00倍,而第一代恒星相對較小的質量甚至可以成群形成。然而,由于設備和數據支持水平的限制,這些仍然局限于理論模型預測,缺乏實際的觀測證據。
研究人員還說,為了更多地了解這些遙遠的星系,人們希望將來ALMA能夠在更長的時間內觀察單個星系,以確定星系中塵埃的確切位置以及氣體如何運動;此外,這些含有大量塵埃和重元素的星系將與其他距離大致相同的系統進行比較,以確定它們是否有什么特殊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