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定陶:智慧農業開始在鄉村高質量發展
走進山東省菏澤市定桃區黃店鎮宜民蔬菜種植合作社,一排排溫室棚有序地分布在道路兩旁。棚前的 LED 屏幕顯示氣溫、濕度、土壤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標,棚內作物生長情況也全面顯示在屏幕上。
在過去,溫室是純人工的,通風,澆水,施肥。根據摸索的經驗,數量只能粗略估計,人力物力浪費不多,溫濕度有點不適當,很容易不育苗。" 通風作物合作社負責人何樹超說。
由于他在這四個溫室前安裝了智能設備,他可以通過傳感器實時獲取空氣溫濕度、土壤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和光強,并實現信息、智能和遠程管理。
與過去相比,每畝化肥年使用量可減少 15%,人均年投資可減少 1000 元左右。投入減少了,但效益增加了。種植西紅柿也是如此,每畝可增產 10% 左右。" 他說。
在這個蔬菜種植合作社里,從肉眼可以看到科技帶來的變化:實時監測作物信息,實現作物生長環境的精細管理,為高效生產優質、生態、安全的產品創造更好的條件,提高農業項目的發展潛力。
目前,合作社蔬菜的年育苗規模已達兩千多萬株,每年可為周邊 16 個村提供 330000 元左右的工程紅利,使村集體收入增加約 100000 元。
在當地,智能農業領先。目前,定島區注重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建設了 50 多個智能農業項目,并積極跟進技術指導。上古集團已建成面積約 14000 平方米的玻璃溫室。"我們正在建設一個智能玻璃連接溫室和智能玻璃多層科研推廣教育示范基地。目前,有 152 家太陽能溫室,這些溫室將實現噴頭滴灌、內外遮陽、屋頂窗戶側窗、取暖和補光等高度自動化," 上谷集團說。該公司總經理王培說。
2019 年,黃店鎮徐莊村的李愛梅是一個貧窮的家庭,拿著一張唱片卡。她在 2019 年來到宜民蔬菜種植合作社工作。如果你在這里工作,一天能掙 70 元,冬天的棚子里會比其他地方暖和。" 她說。
黃店鎮是菏澤市及周邊地區早期種植溫室蔬菜的專業城鎮,目前種植面積約 36000 畝。近年來,當地在傳統優勢的基礎上,依托合作社和企業,大力發展智能農業,帶動了整個地區傳統蔬菜棚的改造和升級,逐步走上了高質量農業發展的新道路。
黃店鎮市長李明說:" 在發展過程中,我們建設了智能雙膜玫瑰溫室、高標準智能苗木溫室、農業跨境電子商務孵化基地等智能農業扶貧項目,不僅提高了農業發展質量,而且使 845 戶 1903 戶貧困家庭實現了長期穩定的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