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貴的不是學區房, 是娃爸娃媽高質量的培養、陪跑與陪伴
2020年春,有一部叫《安家》的電視劇熱播。片中描寫了買房人的眾生相,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有蘇天培媽媽。為了教育好孩子,她發脾氣、大嗓門、憂心如焚,卻收效甚微。這不也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嗎?“輔導孩子氣出了心臟病”“十幾萬元一平米爭購熱門區域學區房”的新聞不是常見諸于報端嗎?
在孩子的青少年時代,家長肯定是第一導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否每一個家長都能勝任這一職責呢?不見得。
我們常說要善于“定位”,定好位,創業才能成功,生活才能發達。同理,家長也要找好“定位”,定位準了,山區里的大叔也能把孩子送入名校;定位不準,即使父母家財萬貫、高學歷、高智商,也少不了長吁短嘆。
面對與以往世代截然不同的21世紀的孩子,娃爸娃媽要明確家長的三大作用:
第一大作用:培養者
幾乎所有的專家、學者、教授、朋友和家長們分享時,都會強調這一點,怎么強調都不過分,但從家長們目前的實踐來看,這一塊兒還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
舉個例子,有一個3歲的孩子,隨他老爸去逛超市,聽見超市廣播里播放的英文,便在那個地方駐足停留。老爸要拽他走,他就拽著老爸的衣角不肯離開。
所幸這個家長十分睿智,敏銳地捕捉到孩子對英語的強烈興趣,盡管家長不懂英文,卻掏出腰包把這些英文資料買了回去。
此后,孩子如魚得水,沉醉于英語學習之中,還學習了好幾種語言,可謂“一舉多得”。須知孩子三歲學英語,處于自然吸收的階段,學習速度非常快。
請問大家,孩子什么時候學英語是最棒的?
我跟大家現身說法。
我1997、1998年,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作為第一批高級訪問學者的一員去英國訪學。
我當時對這個話題就很感興趣,常與老外交流。
他們告訴我,所有隨家長留學、工作、移民一道前來的非英語國家的孩子,如果年齡在11歲以下,會直接平移到既有班級中,不管你懂不懂英語,有沒有基礎;但過了11歲,就要開小班專門補習外語了。這標志著11歲是語言自然習得的臨界點,過了這個臨界點,學外語就變得異常艱難。
所以海淀牛娃究竟是怎么成為牛娃的呢?
有些牛娃的成績簡直不可思議,托福滿分120分,孩子考了119分;CAE滿分為210分,孩子考了189分;雅思滿分9分,孩子考了7.5分……而他們的年齡,有的才讀小學二年級!
我看到這些數據時都驚呆了。他們學外語,不是天天學習知識性的英語,而是真正學習英語本身,通過英語去了解這個世界。這樣的孩子跑得最快!
一直以來,我有一個觀點:鼓勵孩子從興趣出發,多加嘗試。
我們家孩子從小到大,興趣愛好極其廣泛,但并非所有的興趣都能堅持到最后。
我和我愛人的原則是什么?只要這件事情不是壞事,孩子想干,就給他點贊。是否能堅持下去,是他的事;身為父母,我們要鼓勵他“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把充分的選擇權交給孩子。最后孩子自己會過濾,會發現最適合他的事物與方向。
尊重孩子,只要是他喜歡、感興趣的,那咱們就去捕捉這些最美妙的時光,把它無限地放大,讓他高高興興地投入其中。時間長了就變成了習慣,習慣長了就成了自然
第二大作用:陪伴者
我是1979年上大學的,考的是英語專業。
那個年代英語教學資源非常少,整個湖南省只有湖南省人民廣播電臺開辦了英文節目,其他什么都沒有。我父親一個英文單詞都不認識,但他做了一件事情,影響了我一輩子,是什么呢?
在那個貧瘠的年代,他就買了一臺袖珍收音機。我相信父親一定有屬于他的興趣和愛好,偶爾也會想聽聽其他節目,關注下其他的事情。但我家收音機一直“錨定”了那個節目,到了開播的點兒,父親就會提醒我:“胡敏,你現在開始要聽廣播了。“
家長一定要懂英語嗎?不一定。
實際上,任何一個家長要給予孩子的、也能給予孩子的,是高質量的、全心全意的陪伴,是放棄其他頻道,永遠鎖定這個頻道,一到那個時間就提醒孩子,讓孩子來收聽節目。
我再講一個清華女生的傳奇,大家在互聯網上也能搜到這個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于雪崴,她的驚人戰績是:托福裸考獲得滿分120分!
真是不可思議的成績!
這個女孩子來自東北,2007年因綜合實力出眾被保送到清華大學,獲得工程和經濟雙學位;2010年,以全額獎學金去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同年,在新托福考試中以罕見的滿分再次征服眾人,被譽為“新托福滿分女孩”。
她有一個視頻叫作《我的托福滿分是怎樣煉成的》,講述了傳奇背后的來龍去脈。
于雪葳上小學和中學時,還沒有“劍橋”這么好的體系,她媽媽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孩子背《新概念英語》的課文時,在一旁掐秒表,看女兒背同一篇課文的速度是不是越來越快。
當然,相信大家還會有更多的智慧去做其他的事情,有更多的想象力和執行力幫助孩子全方位地成長。
我的生活規律是在高考前養成的,這么多年從來沒有變過。
比如,我這個魔鬼般的身材如何修煉而來的呢?
我每天鍛煉,每天慢跑5公里,一公里大約要跑5分多鐘。要是第二天出差,估計晚上有其他的安排,就安排在早上跑步,跑完了以后再去機場。只要想跑步,總是有時間的。
良藥苦口利于病,跑步雖累利于行。
希望孩子們聽得進去,爸爸媽媽要你鍛煉,要你做操、運動,久而久之,效果絕對是很神奇的。身體健康了,大腦運行才比較正常,思維也會越來越敏捷高效。體育運動也是需要家長經常去陪伴和參與的。
現在咱們國家講高質量發展,家長陪伴孩子也要講究“高質量陪伴”,不是說坐在那里一動不動,而是請家長在此過程中給孩子帶來很多感動與溫暖。
盡管家長可能已經不懂孩子們的功課了,輔導不了了,那干什么?獻出你的真情,傳遞一種溫暖和力量,在孩子的小腦袋上輕輕地拍一拍,端杯熱茶,拿個水果,提醒孩子在辛苦做題的間歇溜達幾分鐘,就這么簡單。
孩子對溫暖的東西感觸是最深刻的,記憶是恒久的。
第三大作用:終身學習者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確立一個榜樣。現在我們家就建立了一個小群,做什么用?因為疫情爆發了,孩子在家上班,如果長期不鍛煉的話,會長胖的。
我和我愛人就做了這樣一件事:出去跑步了,會在家庭群里打卡,過了幾天,孩子受刺激了,也去跑步打卡了,這就是做榜樣。
很多時候,家長給孩子講大道理,沒用,你要以身示范。想讓孩子運動,自己得先跑幾圈,把形體練出來,天天開心,還要把這種快樂傳遞給孩子。不管孩子多大,你永遠是家長、是父母,永遠要以身作則。這是什么?這就是共同成長!
不管處于人生什么階段,是大人還是小孩,人人都有成長的空間。身為家長,我們當然還需要成長。
我經常想,這么多年來,自己從未想過今天會做這些事情,但后來發現我們要順勢而為,要有這種智慧前行。
在這里,我號召大家,我們的孩子現在開始學英語,您不妨把他的課本撿起來。如今的課本可比您以前上學時有意思多了,原版的劍橋、麥克米倫的教材,也很容易找到,非常有趣,多媒體課堂也跟原來迥然有異。何不撿起來和孩子們重新出發,開啟一場新的偉大冒險?
當下是80后的家長占絕大多數,但90后的家長眼看就要成為生力軍了。我希望和各位家長們一起不停地學習,不停地成長,樹立新的目標和方向,給孩子們傳遞一種非常幸福快樂的家庭氛圍。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一定會快速地成長,這就是我說的“終身學習者”。
最后請大家看一幅圖,這一幅畫是2016年我們國家碩士研究生考試的作文題——漫畫作文。
左邊一幅圖說:“兒子,你給我好好學習!”而老爸在干什么?翹著二郎腿、抽著煙在一旁玩游戲。
而右邊一幅圖,父親與兒子又在干什么?在兒子勤勉努力的同時,父親也在挑燈夜讀,沉浸到他感興趣的工作、學習之中。
與其只提要求,不如做個榜樣!
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
不是說房子花了多少錢,價格昂貴,十幾萬一平米。而是說,每個家庭成員是否心中有夢,眼中有光,腳下有行動,身邊有榜樣。
要求孩子書聲朗朗,家長能否筆耕不輟;要求孩子四書五經,家長能否也天文地理。孩子讀什么,您就讀什么;孩子在翰墨書海里游泳,家長就撐一桅長蒿,陪他徜徉清夢星河,做成長路上最好的陪伴者、參與者、引導者。這是最關鍵的。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們的孩子優上加優!
作者簡介:胡敏,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兼CEO,長期關注青少年成長、教育話題,著有《家有兒女要留學》《最棒的方法學英語》《全球勝任力:面向未來的青少年核心素養》等暢銷書籍。其子胡宸,本科在美同時攻讀會計、金融、工程三學位,并以優異的成績成為麻省理工學院優秀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