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根結底,"雙高"的建構應該使學生有一種獲得感
近日,在天津職業大學舉辦的京津冀雙高中建設聯盟成立大會暨高峰論壇上,“雙高計劃”將如何落入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的大博弈中,何去何從,如何發揮作用,成為會場最熱的話題。
為建設一批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水平的高職院校和專業群體,“雙高計劃”被稱為職業教育版的“雙一流”。
去年底,首批“雙高計劃”掛牌。這些“標桿”學校如何培養人才,如何重構專業建設,也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雙高計劃”建設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原校長黃大仁先后走訪了全國多個省份的數百所高校。在他的研究和采訪中,他注意到“有些人總是喜歡強調‘我們已經進行了重大改革’”我建議他不僅要強調改革,而且要把學生是否有獲得感作為最終目標,專業群建設要把人才培養放在首位。作為首批“雙師型大學”,天津職業大學在改革開放40年來不斷發展壯大。
在中國,像高速列車一樣,天津職業大學等職業院校一直在輸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實現中國夢,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需要高端人才和藍領工人。”劉斌校長說,隨著社會的進步,學校也趕上了職業教育的大發展我們是首批高職示范學校,現在正站在“雙學院”的新起點上
當前,中國正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迫切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對于職業院校來說,新的目標已經確立。創建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模式,必須走在世界職業教育的前沿。
與此同時,世界正處于一個世紀以來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中。新技術和新形式不斷涌現。劉斌說:“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我們不能用原來的模式訓練人。
在“雙高計劃”描繪的職業教育發展藍圖中,專業群建設被認為是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起點。黃大仁說,學科建設是普通本科院校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推進專業群建設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高層次職業學校的關鍵。
與注重寬口徑、市場化、崗位化的本科職業教育不同,它的針對性更強。這意味著,畢業生不僅可以在校外到企業工作,而且有能力遷移到未來的工作崗位。因此,專業群體的建立更符合當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需要。
通過調查,黃大仁看到了一個明顯的變化,即通過專業群建設,不少學校重建了課程體系,從原來的線性課程體系向網格課程體系轉變,增加了公共基礎課,減少了重復課。在一些學校,教師團隊負責課程群的開發建設,改變了過去教師單打獨斗的局面。
在職業教育課程建設的重構中,出現了新的趨勢,即在崗位和職業能力的確定上,一些高職院校參照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布的《職業分類標準》,而更關注行業龍頭企業的標準,因為這是行業的最高標準。
深圳信息技術學院明確要求15%的畢業生獲得華為行業高級證書。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國際貿易專業組負責人告訴黃大仁,過去人才培養標桿“國標”、“行業標桿”現在直接與龍頭企業阿里巴巴掛鉤,其中規定30%以上的畢業生應取得企業證書。
因此,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學生可以從他們的主要群體的不同方向進行選擇。黃大仁認為,這就要求學校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復合型技術型、技能型人才。
黃大仁說:“不要總是關注學生的弱點,而要鼓勵培養技能。”只有構建教師參與、學生受益的“雙高計劃”,才是高職院校應該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