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巫邏輯與女巫的影子:美國文學中的冷戰思維
1692年5月下旬的一天,安·福斯特騎馬越過橡樹叢,穿過樹梢、田野和籬笆,飛過長滿青苔的沼澤和交錯的小溪。在她最前面的是另一個女人,瑪莎·卡瑞爾。它們飛得很快,穿越大片土地,通常需要一匹好馬跑三個小時。
這張照片讓人想起哈利波特的電影,描繪了一個典型的女巫的活動。需要注意的是,這不是從魔術故事中的鏡頭,而是人們所相信的“事實”。幾個月前,女巫出現,災難襲來,邪惡在寒冷的新英格蘭冬天開始蔓延。在接下來的六個月中,14名婦女、5名男子和2條狗因巫術被處死。這是1692年美國早期殖民地馬薩諸塞灣的政治迫害。
普利策獎獲得者、傳記作家斯泰西·希夫(Stacy Schiff)于2015年撰寫、文匯出版社于2020年翻譯出版的《巫術狩獵:薩勒姆1692》一書描述了這一事件的全過程。1692年的“獵巫”事件在美國歷史上留下了永久的污點。“尋巫”一詞在后來的日常詞匯中經常出現,并成為一個專門用來指類似于尋巫邏輯的事件。三年后,作家要想還原過去的歷史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關于這一事件,所剩的史料并不多。巫術審判沒有發展的痕跡。只有一些原始材料仍然依稀可見,如證言、訴狀、供述和兩封死刑執行書。希夫克服重重困難,試圖向讀者展示“獵巫”的過程。雖然也許從歷史學家的角度來看,她的描述可能還缺乏一些必要的關聯性,但從事件的整個過程來看,尤其是從“政治迫害”背后的思想根源和行動軌跡來看,可以說作者成功地向讀者借了一副眼鏡。透過這副眼鏡,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歷史的種種細節,也可以從這個角度看到歷史的種種細節,我們可以看到“獵巫”的邏輯,也指向了“巫”的影子在后來的歷史中留下的種種印記。
《巫術:塞勒姆1692》,斯泰西·希夫著,蒲玉蝶、梁驥譯,新經典,文匯出版社2020-8-1692年初,北美殖民地塞勒姆村的幾個女孩突然病倒,開始胡說八道。醫生無法診斷病因(根據后來的推測,這些女孩很可能吃了野蘑菇,神經受損,患上了癲癇)。有人認為女孩們被惡魔入侵了,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身心。當地政府開始組織獵巫,而女孩們則開始指責其他人,他們被認為是魔鬼的替身。于是,大量“女巫”開始出現,其中很多是女性。女巫們蜂擁而至。據說有700多名女巫飛過馬薩諸塞州,還有無數的被告。獵巫顯然已成為相當規模的重大事件。希夫詳細描述了其后果:魔鬼的概念伴隨著基督教的發展而來。在中世紀很長一段時間里,驅魔巫師是常見的現象。女巫被活活燒死了。類似的事件在許多歐洲國家也發生過,但從17世紀末開始,消除巫術和巫師的現象開始減少。相對而言,狩獵女巫的傳統被轉移到北美殖民地,這與英國清教徒更嚴格的宗教法律有關。清教徒相信“萬能的上帝需要萬能的敵人”。這本書作者用來指代15世紀歐洲的宗教信仰的詞語,可以更好地適用于北美的清教徒。清教徒的行為常常被一個矛盾的矛盾所強迫。為了避免國內宗教迫害,在新世界建立自由信仰,他們走遍了世界各地。然而,一旦他們奠定了他們自己信仰的基礎,他們就不會允許任何違背他們信仰的思想。所謂“自由”,只是指限定在一個范圍、思想、行為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