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專家將精湛的醫學技術帶到了前沿,帶領醫生們創建了一條地方性的"第一河"
11月24日(記者陳靖)在新疆和西藏,上海的醫學專家們用高超的醫療技能幫助當地醫生創造"第一",造福當地人民。
國家兒童醫療中心(上海)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二十四號透露,在上海專家的指導下,新疆南部第一例腸神經營養不良早產兒成功手術。
在白雪皚皚的西藏高原,上海兒童醫院第六批醫療隊成員顧竹君博士為日喀則第一名兒童完成了結腸鏡檢查和結腸鏡息肉摘除手術,減輕了一名5歲男孩反復便血10個多月的痛苦,填補了日喀則地區兒童腸鏡檢查和治療的空白。
據報道,早產兒腸神經發育不良的出生體重僅為1.69公斤,腹脹導致兒童無法經口進食,需要長期靜脈營養,腸擴張使敗血癥難以控制,隨著小兒腹脹癥狀的增加,腸穿孔壞死隨時可能發生,但喀什地區新生兒外科的醫療技術水平暫時不能支持外科治療。
目前正在喀什第二人民醫院擔任新生兒兒科副主任的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醫生徐立清,迅速與"大后方"取得聯系。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先天性畸形外科診療中心主任嚴子龍和麻醉師李勃趕赴新疆,與新生兒兒科、普通外科、麻醉科、手術室合作,制定了詳細的診療方案。
手術中,醫生克服了年齡小、體重輕、病情復雜等困難,采用微創技術,完成了回腸區T型瘺,徹底解決了小兒腸腔充氣擴張和結腸不活動的癥狀。
新生兒,特別是體重過輕的早產兒,容易出現腸道炎癥或腸功能障礙,其中許多需要外科治療。上海兒童醫療中心告訴記者,由于新生兒小腸多伴有炎癥甚至腸壞死,吻合口難度高,給手術帶來困難,對醫生的臨床經驗和治療技術有很高的要求。據報道,上海兒童醫療中心為兒童實施微創技術已有17年之久,每年有1300多名兒童接受治療。近10年來,微創技術(胸腔鏡)在新生兒外科領域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手術疾病幾乎覆蓋了所有新生兒消化道畸形。
在西藏,5歲的卓嘉(化名)一直被不明原因的血液病困擾,并多次去過一些沒有改善的醫院。我的父母正帶著卓嘉去日喀則人民醫院的兒科主任、上海第六批西藏醫療隊的成員顧卓君尋求幫助。
上海兒童醫院二十四號告訴記者,顧竹軍有豐富的兒童消化內鏡診斷和治療經驗,在西藏內鏡援助主任張震和兒科主任徐愛俐的支持下,顧竹軍在腸道進行了無痛結腸鏡檢查,發現了導致長期便血的"罪魁禍首",并在內窺鏡下切除。據報道,在協助西藏的小組醫療隊的推動下,日喀則人民醫院將穩步實施兒童內鏡診斷和治療技術。
據了解,古竹軍自今年八月踏入雪山高原,擔任日喀則人民醫院兒科主任以來,也與西藏醫療隊的其他成員一道,利用午休時間進行商業研究,通過各部門的西藏援助專家和通力醫生的講座,使醫生能夠掌握更多的醫學進步。
在遇到疑難病例時,醫生通過遠程咨詢,與上海兒童醫院專家進一步探討診斷思路,為兒童的進一步治療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