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農親近科技
1985年從內蒙古農業大學畢業后,關惠明35年來每年為田間菜農服務300多天。作為內蒙古烏蘭察布新技術開發服務中心的科技專員,他培訓了10萬多名菜農,針對生產問題研究了十幾項科研成果,幫助菜農每年增加收入4000多萬元。
關惠明清楚地記得,羅家村是他工作后的第一個去處。這個村子當時只有57個家庭,年收入不足2000元。第一年,他組織農民在腐爛的河岸上建了四個溫室,第二年他發展到了43個。然后關惠明橫掃陽歸村、巴望河村等大大小小的烏蘭察布村。隨著幫助的范圍越來越廣,他遇到了一些技術問題,而這些問題并沒有在書中提供解決辦法。他該怎么辦?關惠明自費研究這些問題,用自己的工資在北京買實驗設備和書籍,白天調查田間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晚上在實驗室找到解決辦法。
他的堅持換來了農民們的豐收。1997年,柳葉刀爆發了,巴望河村的1000多畝黃瓜即將被銷毀。關惠明親自到該村做準備,解決了Liriomyza ativa問題。2013年,上都縣的洋蔥患上了病毒性疾病。他免費向農民分發了2萬元的自制制劑,以幫助農民恢復巨大的經濟損失。
科技人員的初衷是以科技富民強國,使國家和農民都能享受到科研人員的成果。"關惠明率領項目組開發GC 16系列生態制劑,實現有機、高效、綠色、安全的病蟲害防治,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確定GC16-1(白粉病1)和GC16-5(灰模5)為國家科研成果,并在北京、黑龍江、海南、云南、內蒙古等15個省成功試驗。
2012年,關惠明率先建立了全國首個冷菜院士工作站,引進人才,服務行業,引進848個新品種,培育8個新品種,在全國推廣100萬畝新品種,推動烏蘭察布市涼菜種植面積從2萬畝提高到500000畝,經濟效益提高了200多億元,形成了振興武蘭察布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此外,關惠明還率領50多名科技專員成立了科技專員聯合會創業。每年,新知識產權推廣面積達150000畝,覆蓋5萬或65000農民,已在全國13個省推廣,幫助農民每年增加收入4000多萬元。
關惠明說:不要讓老百姓蒙受損失,老百姓的心,這是對農業科研最好的詮釋,也是自己努力工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