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封禁未成年人打賞流于形式
針對網絡節目直播平臺頻繁發生交通欺詐和獎勵糾紛的情況,國家廣電總局近日發布了"關于加強網絡節目直播和電子商務直播管理的通知",要求網絡節目直播平臺對網絡主播和"獎勵"用戶實行實名制管理,禁止未成年人用戶行使獎勵功能。對于點擊率高、營業額高、"獎勵"多、業務類別容易出現問題的直播室,有必要建立人機一體化的關鍵監控和審計機制("北京青年報",11月24日)。
獎勵"是在直播平臺上盈利的重要途徑之一,但對于未成年人來說,由于身心發展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歧視很差,往往是數千人、數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獎勵",其中大多數是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雖然父母忽視監護有一定的責任,但也反映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直播平臺對"獎勵"采取的相應措施存在許多漏洞。
此次發布《關于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無疑有利于規范直播平臺的經營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約束平臺利用未成年人判斷力不足進行誘導消費,引導網絡平臺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遏制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高額‘打賞’行為,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F在的問題是,這些規定能否落實?比如,禁止未成年用戶的打賞功能在技術上并不困難,就像很多網絡直播平臺都推出了"青春模式",但只要輸入密碼,該模式就可以輕松移除。就未成年人的"打賞"而言,能否繞開"青少年模式",通過其他途徑進入?或者,表面上的"禁令",暗地里仍然伸向接受未成年人"打賞"之手,甚至繼續采取其他方式誘導未成年人"打賞"。"
如何避免"禁止未成年用戶"的形式?除了要求家長履行監護責任外,關鍵是加強對平臺的監督,如監督平臺實施直播室、錨、審計師和"獎勵"控制等管理機制,迫使平臺實施"注冊實名認證+付款前人臉識別"雙重認證制度,同時加大處罰力度,誘導平臺上"獎勵"等違法行為,共同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