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下一步:在不斷變化的形勢下,創新應運而生
11月28日,由新華網、新華網浙江分社主辦,由在杭州召開的"2020新華網客座年會"主辦,這次年會的重點是"中國經濟的下一次征程:新概念、新征程、新藍圖"。在圓桌論壇上,一些與會者相互碰撞,就"變化中的創新"這一主題交換了意見。
2020年新華思年會圓桌論壇鏈接。新華互聯網啟動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院長鄭永年,全球和當代中國高級研究所院長,描述了他眼中的創新可持續性之路。他認為,中國依靠國家體系來控制疫情,反映我們的制度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依靠國家體系來實現技術創新。不要閉門造車,而是要通過開放與市場相結合的方式走出可持續創新。
金融專業人士朱云來認為,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與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正在縮小,特別是在我們有一些非常重要的"關鍵種子"的情況下。他建議,首先要做好兩手準備,盡可能地與世界接軌,相互同步,交換需求,并在雙方都能接受的國際準則下獲得自身發展的利益。"我們應該對世界有自信,但不要過于自信。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駿認為,創新可以是有組織的,也可以是無組織的。他建議,與其把創新置于同一條軌道上,不如創造一個更加寬松的創新環境。面對復雜的世界形勢,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好自己的工作,然后等待機會。
公共衛生的最大問題不是創新,而是被遺忘。財神跟隨瘟疫之神,一旦瘟疫之神離去,財富之神就不會出現而被忽視。這是中國多年來的循環。"國家衛生和衛生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前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從公共衛生的角度描述了他所理解的創新,他認為,總結戰爭的"流行病"經驗,發現其中的漏洞和缺點,使戰爭"流行病"可持續,也是另一種創新。
興業證券研究所宏觀研究中心資產配置首席分析師段超從年輕人的角度描述了他們眼中的創新,他認為創新不僅是一個經濟發展問題,而且需要適應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和人口轉型。"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科技轉化的創新,還需要新一代年輕人的成長和發展,通過產業布局實現創新。
北京太極堂中醫醫院院長張可珍認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的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要求中醫在診斷和治療上也要改變。中醫也非常需要創新,新的科技工具也可以被傳統醫學使用,豐富了中醫的基礎理論和診療方法,這都是中醫創新的一部分。
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家財政出臺了兩項新的"1萬億元",即財政赤字增加1萬億元,專項防疫債券發行1萬億元的政策。今年,減稅和收費將達到2.5億元,企業將能夠恢復工作和重返工作。在圓桌會議上,兩位企業家代表分享了他們在減稅和減費背景下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的經驗。
減稅減費"給企業帶來了很多好處,第三季度,邯鋼的利潤增長了114.47%。"邯鋼集團副總裁方宏強認為,物質企業的疫情,存在著危機、困難、挑戰等問題。"然而,危機并不可怕,害怕的是沒有思路;困難并不可怕,恐懼是沒有信心;挑戰并不可怕,害怕的是沒有聯合力量。他建議,企業在得到黨和國家的支持的同時,應該主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江蘇神馬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斌認為,減稅和減費使企業有了明確的成就感,這不僅是薄弱的,而且對實體經濟也有幫助。"尤其是增值稅的下降對扶持企業有很強的準確性,可以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他希望國家對要素市場進行市場化改革,使企業的成本降低和減負真正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