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老有所養,中國有哪些招數?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養老問題面臨著不少挑戰,中國有哪些措施來建立和完善養老制度,更好地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根據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最近發布的 "2020 年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與政策" 報告 ",2000 年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繼續加深。到 2022 年,中國 65 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的 14%;到 2050 年,中國人口老齡化將達到頂峰,65 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的 27.9%。
夯實社會財富儲備,發展多支柱養老保險制度,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性、定向、前瞻性的制度安排。"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炳文日前表示,從長遠來看,中國三支柱養老保險的改革方向應該是一種以基金積累為基礎的" 資產 "養老制度模式,而不是一種" 負債即走 " 的養老制度模式。
鄭炳文建議,應以第一支柱養老金個人賬戶為載體,夯實老年財富儲備,盡快擴大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參與率,并引入第三支柱頂層設計。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張學春指出,面對老齡化,養老金制度由待遇決定(DB) 逐步轉變為以供款為基礎(Dc) 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在低利率背景下,我國養老金制度改革可以積極探索和實施國有企業改革中的養老金參與,同時改善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大大提高養老金投資回報。同時,我們也可以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提高養恤金保值增值的能力,大力發展第三支柱,類似個人儲蓄的稅收優惠。
貝萊德亞太區董事長鮑澤玉認為,人口老齡化和養老金面臨的金融壓力是全球性挑戰,各國都在積極探索有效應對這些挑戰的途徑。就中國而言,最優先的措施是發展第二和第三大支柱,提高投資者的金融素養,將中國高儲蓄率的優勢轉化為長期資本。與此同時,我們應該培養更多的國內外機構投資者參與中國養老金融市場,并創新和開發更多養老金融產品,以增強投資者的吸引力。
富達國際亞太區董事總經理拉吉夫·米塔爾(Rajiv Mittal) 表示,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 第三次中國養老準備調查顯示,18 至 34 歲的年輕一代仍有良好的儲蓄態度和行為。拉吉夫認為,要做好養老金儲蓄規劃工作,就必須注意四個關鍵參數:收入替代率、儲蓄目標、年度儲蓄率和年接受率。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積極開發和提供目標明確、易于理解的養老金金融產品,如目標日期基金(TDF)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