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尾大規格子2代中華鱘放回長江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國淡水漁業的搖籃和天然魚類基因寶庫。近年來,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逐漸減少。今天,農業部和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在湖北宜昌聯合開展了中華鱘的增殖和放生活動,第二代大志養殖中華鱘共 150 只。
農田部部長韓長福強調,要做好中華鱘等珍稀物種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努力促進長江水生生物的保護,爭取盡快恢復長江清水綠岸和淺灘的秀麗景觀。
韓長賦指出,保護長江水生生物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刻不容緩,迫在眉睫。農業村部會同沿江各省市全力打好長江禁捕放流攻堅戰,實施中華鱘,長江江豚等珍稀瀕危物種救助行動計劃,繼續組織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每年在長江流域放流各類魚類 50 億尾以上,有效促進了長江水域生態功能修復。明年一月一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將實施歷史性的 "十年禁漁期"。農村部將加強與有關部門,地方政府,相關企業等社會各界的務實合作,共同推進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和棲息地修復,切實形成共抓長江大保護新格局。"。
為加強長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保護,農業部與三峽集團公司簽署了《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及棲息地保護與修復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建立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和棲息地修復長效體制機制,圍繞長江生態修復和珍稀瀕危物種保護深化合作,共同加強水域生態修復。實施瀕危物種拯救行動,開展重點棲息地修復,加強資源監測評估,推進水生生物保護基礎建設。活動中,雙方共同為農業村部宜昌中華鱘保護基地揭牌。"。
據報道,中華鱘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的旗艦物種。20 世紀末,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中華鱘的自然種群急劇減少。自 2017 年以來,連續三年沒有出現自然繁殖,在該領域的親本數量只有 20 多只。從這一活動中釋放中華鱘將有助于補充和恢復中華鱘的野生種群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