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抗癌藥增速居第一,這與這些原因密切相關
11月28日,中國藥品協會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了"2020年上半年醫院藥品使用監測報告--化學藥物和生物制品部分"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從品種數量、用藥量和使用頻率三個維度分析了2020年上半年的醫院藥物使用情況和過去五年來的趨勢變化。
報告中最大的變化和關注的焦點是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的使用。
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占2019年整體用藥總量絕對增幅最高,品種數量5年來增幅最大,金額比重最高,分別為32.3%、19.05%和21.02%。
圖片來源:中國制藥學會
根據2020年上半年醫療保險藥品目錄的變化,與"醫療保險藥品目錄"第17版和第19版相比,腫瘤免疫調節劑品種增加了64.44%,使用金額增加了82.09%。
從2019年樣本醫院使用的資金數量來看,與2014年相比,抗腫瘤藥物的使用量增加了一半以上,高達53.85%,六年復合增長率為17.10%,遠高于美國市場的12%≤15%。
圖片來源:中國制藥學會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抗腫瘤免疫調節劑的使用是從金額增加到品種增加到醫療保險覆蓋面增長最快的品種,這與近年來高價抗腫瘤新藥進入醫院市場、抗腫瘤調節劑的流行率上升和無進展生存期的延長密切相關。
由于抗腫瘤藥物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著名的制藥市場分析公司Evalue atepharma預計,在未來五年內,腫瘤治療藥物仍將是全球市場上最好的領域。到2022年,抗腫瘤藥物市場的規模預計將增至1920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2.7%。2017年全球批準的新藥中,有52種新藥進入了市場,其中17種是抗腫瘤藥物。
醫院使用的新抗腫瘤藥物比例顯著上升的另一個原因是癌癥發病率逐年上升。
根據JAMAOncology發表的對195個國家和地區疾病和發病率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2016年全世界有1 720萬癌癥患者,在2006至2016年的十年中,癌癥病例增加了28%。
其中,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新增癌癥病例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根據2015年癌癥登記年度報告,2015年中國癌癥患者人數為42.916萬人,每天死于癌癥的人數為7500人。
根據"自然"雜志"4月23日發布的2020年自然癌癥指數,2015年至2019年,中國癌癥研究成果增長了約114.9%,遠遠超過加拿大增長速度的5倍(24.2%),加拿大是第二大增長最快的國家。
抗腫瘤藥物價格高,中國癌癥患者越來越多,抗腫瘤藥物的經濟負擔大大增加。因此,近年來,國家醫療安全總局也在逐步減輕癌癥患者的用藥負擔。
隨著2017年版健康保險目錄的推出,新型抗腫瘤藥物的價格下降了46.29%。報告中的數據顯示,2017年版的醫療保險目錄中使用新的抗腫瘤藥物的頻率在2018年達到了157.54%的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