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填補智慧稟賦中的"數字鴻溝"?
智能防損手鐲、智能護理床、情緒護衛機器人。市場上的智能養老產品越來越豐富。然而,這些真的是老年人所需要的嗎?他們能用嗎?
隨著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有效解決老年人智能技術使用困難實施計劃","數字鴻溝"一度成為熱門話題。最近,在第三屆燕山捐贈論壇上,一些業內人士和專家就如何彌合智能養老中的"數字鴻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北京市社會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認為,智能養老的本質不僅在于技術的"智慧",還在于能夠解決老年人在家中或養老機構中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在日常養老服務中,技術不是一種獨立的存在,而是應該與管理有效地結合起來,以解決老年人的真正困難和問題。"李紅兵舉例說,對于長期臥床的嚴重殘疾老人,智能老人應該整合各種新技術,注重"雙向管理"的需要,使他們和他們的家庭能夠享受更高的生活質量。
智慧為老年人提供智慧,同時也需要‘利益’。"中國老齡工業協會會長曾琦認為,要抓住"養老服務"的核心,在智能產品和服務中體現老齡化、有益性和人文性。
一些智能應用程序使用程序繁瑣;有些可穿戴智能設備功能單一,或存在安全風險,或引起皮膚過敏反應。實際上,一些智能養老金產品的使用并不好,老年人的認知度不高。
曾琦認為,老年人產品的設計和開發應融入人文關懷的元素;智能養老服務的提供者應建立消費者反饋機制,收集老年人在智能產品體驗后的評價,判斷產品或服務的效果。
智能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也應該是親民的。"他說,老年人消費的特點是強調負擔能力而不是奢侈品,而價格也是老年人不接受智能養老金產品和服務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用養老智慧填補"數字鴻溝",在發現老年人真正需要的基礎上,也要進行資源整合。
曾琦說,全國各地的老年人服務信息平臺已經建立起來,將老年人的服務需求信息與服務提供者的服務信息相匹配,使老年人能夠很容易地在家中獲得養老服務。但是,由于覆蓋面小、客戶少、供求信息收集不完整,一些平臺已經失敗了。"-
如今,許多養老機構和企業都在積極構建類似的平臺。然而,分散在不同機構的零散數據,形成了"孤立的數據孤島",未能以最大的價值發布這些數據。
曾琦認為,智能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應該找到吸引真正流動社會化資源、擴大服務覆蓋面的途徑,同時要在尊重老年人隱私、依法開發和使用數據的前提下,有效整合零散的數據。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老年產業方向博士后鄭志剛說,發展智能養老服務可以通過數據和信息打破機構之間的界限,將各種社會組織、企業和養老機構整合到新的組織中,通過網絡實現社會組織和社會功能的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