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球”這一次萬馬彩丹談女性困境
由萬馬才旦執(zhí)導的電影《氣球》已于11月20日全國公映,豆瓣評分7.9分,影片依然是導演一直堅持的藏族故事。上世紀90年代,兩個藏族孩子拿父母的避孕套當氣球玩,母親卓嘎意外懷孕,爺爺突然去世,卓嘎肚子里的孩子被認為是突然去世的爺爺?shù)霓D世。在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下,有兩個藏族孩子拿父母的避孕套當氣球玩。孩子是"生還是不生",這個家庭處于一個尷尬而又難以抉擇的境地。與導演上一部執(zhí)導的作品《殺羊》相比,《氣球》的故事和主題更具普遍性。而且導演在影片中試圖塑造兩個重要的女性角色,打破了他從男性視角敘事的創(chuàng)作實踐,這是他第一部聚焦女性視角的電影。新京報記者獨家采訪了導演萬馬才旦,聽他講述了這部電影的幕后故事,以及這部電影與原著小說的不同之處。
劇本
受北京街頭一只紅色氣球的啟發(fā)
除了導演的身份之外,作家也是萬馬蔡丹的重要標志。他出版了很多文學作品,而他以前的電影"太郎"、"殺羊"也是他自己小說的改編。氣球是第一個劇本,然后根據(jù)劇本寫了一部小說,最后在原著和小說的基礎上完成了目前的電影劇本。
《氣球》的故事靈感來源于八年前,當時萬媽剛走在北京中關村的大街上,看到一個紅色的氣球在空中飄著,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電影意圖,而這個意圖又用自己熟悉的藏身之處,從氣球慢慢想到了避孕套,故事就出來了2012年,萬媽帶著《氣球》的劇本去了香港亞洲電影投資協(xié)會,獲得了風投獎。但因為投資等原因,拍攝計劃一直擱淺。萬媽覺得把原來的劇本改成一萬多字的小說很可惜。2019年,長篇小說《氣球》還獲得第七屆花城文學獎短篇小說獎。2018年,萬馬找到投資,《氣球》獲得成功,導演在小說和原劇本的基礎上豐富了劇本。在去年威尼斯電影節(jié)期間,當《殺羊》獲得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提名時,導演去電影節(jié)阻止了《氣球》劇組十多年,之后才回到《氣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