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奇特一般的味道
梅州,有"世界客都"的美譽,小城市不大,位于廣東東北部,位于廣東、福建、江西三省交界處,兩晉至明清兩朝,中原戰亂不斷,這里已成為北方人民為避免混亂,安居樂業,日益繁榮昌盛。
一路走來,我想象著客家祖先南遷,時間似乎就此止步,這次客家文化之旅,注定是不尋常的。
水綠,山綠,風景好。
當飛機準備在梅州上空降落時,穿過門廊,我發現外面已經有了一種綠色的生命力。與北方的白雪公主相比,南方的綠色總能給冬天增添一種不同的感覺。
從機場出來,溫暖的空氣傳來清新的氣息,我想,這種氣息一定來自周圍的青山,也融入了城市的煙火之中。
到了梅州的第一天晚上,我獨自走在梅江兩岸,河水濃密的空氣中,聞起來的味道有點遠。這種味道,就像梅江從源頭帶來的塵埃,也有濃厚的文化氣息。
在梅州待了幾天,我一直在尋找味道。
站在風景名勝區的高地上,可以俯瞰整個梅州城,這是一座被青山環抱,被河流淹沒的城市。綠色是城市的背景,青草散發著微風的芬芳,讓我禁不住閉上眼睛,盡我所能呼吸。
在綠水青山,在古城選擇一家商店和坐,最不能錯過的是客家的食物。
由于客家人祖先的跨地區遷徙和融合,客家飲食文化呈現多元化的形態,主要表現為南方的習慣,與北方漢族的風俗相適應,其中最特別的是釀造蔬菜和食物。
豆腐是客家菜中的重要一員,豆腐包著肉餡,一碗肚子,似乎吃著南北融合的味道。店主用客家歡迎客人,我們坐在馬廄下面,行人來來往往。
客家話聽起來很柔和,當地人也叫"客家方言",是漢語的八種方言之一,客家方言的發音與中原古漢語的音系是一致的,所以又叫"中原古音活化石"。
宋代以來,大量客家人居住在嶺南山區。在與本土文化交融的過程中,語言形式發生了變化。客家方言形成于閩西和贛東南,成熟和定型于梅州。當地人告訴我,耳邊聽到的梅縣方言是客家標準。
客家人是漢族的一個獨立部門,客家人是客家人的"民族記憶",難怪客家有句格言:"賣祖田總比忘祖傳好。
圍朗樓文化傳
龍宮是客家人的驕傲,不僅是一座建筑,也是客家人耕耘、讀書的地方。
龍宮的主體是唐樓,分別是第二宮和第二宮,第二宮、第二宮、第二宮和第二宮的擴張。大廳的后面是半圓形的圍護結構,與兩側水平房屋的頂部相連,中間圍繞著主樓。從龍屋的大小可以清楚地知道家族的大小。
龍宮大部分是按照山建造的,整個房子橫跨山坡和平坦的地面,形成雙拱形曲線,前后各有一個低前高和低中高,兩邊都是低中高。從房子后面的最高處往前看的幾層房屋是開闊的前景。從高處看,前面是一個半圓的池塘,后面是周圍的龍宮,兩個半圓形的半圓形,由主樓環繞,形成一個圓形的整體。
晚上,我走進梅州的龍宮,和一百多年前的龍宮進行了親切的交談。當地人告訴我,這座龍宮不僅是一個居住的地方,也是客家歷史文化的寶庫。在龍宮的中軸線上,禮堂尊重先人的卡片位置,這是儒家孝道仁愛觀念的體現。龍宮的門聯和唐聯也凝聚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各家各戶各具特色的對聯激發了幾代人奮勇奮斗的精神。
龍宮并不像現在這樣,它的變化反映了當地發展的背景。
早年搬到梅州的客家祖先,生活在 "三無" 地帶,社會環境惡劣,為了找到生存的機會,他們維持住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建造了防御性的圍欄。被圍困的房子不僅為一個家庭的所有成員提供住所,而且在動亂時保護家庭成員的生命和財產。一旦大門關閉,被圍困的房子就變成了一座容易防御和難以攻擊的堡壘。
隨著梅州社會環境的極大改善,客家人優化了傳統民居,建造了半開放的龍居。
客家龍樓的大多數居民都是一個姓,是開濟祖傳下來的。隨著子孫的繁衍,他們還在繼續擴建或建造新的房子。
客家四面八方
雖然當地人反復覺得這里的節奏緩慢,嘲笑梅州人懶惰,但當我在回味前走過許多地方時,正是這種緩慢造就了梅州人的頑強性格。
幾千年來,南方的北方人和梅州土著人相互交融,和睦相處,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客家人不但沒有衰落,反而創造了燦爛的客家文化,但客家人的腳步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以梅州為支點,走向世界。
曾經,為了謀生,梅州人到南洋去打仗,到目前為止,梅州有七百多萬海外華僑,許多客家家庭在海外開辟了一個新的世界,也成了僑鄉的重要僑鄉之一,也是香港、澳門、臺灣同胞的重要祖籍之一,成為客家人的精神家園。
我在葉帥紀念公園看到,葉劍英元帥的父親曾在梅州和南陽之間旅行,成為旅人和家鄉之間的紐帶。
無論客家人走多遠,他們都不會忘記家鄉。客家人非常重視對祖先地、搬遷地、繁衍發展地的記憶和展示,從大量的家譜、縣警犬號、聯聯等方面都可以看出。
這些深厚的客家文化、獨特的民俗習俗、傳奇的遷徙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勤勞的客家人,總是在路上。在廣東中國客家博物館,巨大的客家遷徙地圖上,有生活的起伏,也有客家人前進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