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機器人投入工作會影響就業嗎?
短期而言,人工智能對就業總人數的影響較為溫和,結構性影響較量化影響更為重要,但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卻是上升的渠道,而技術失業的潛在風險亦在增加。"從長遠來看,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呈現出一種漸進式、大規模的結構轉型趨勢。總的來說,自動化替代不會導致就業出現明顯的波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制造業長期失業,而自動化首先取代了這些工作,這對勞動力的供求影響不大。
小明"將寫財經新聞,"智慧專員"可以經營銀行業務,"晶晶"可以引導快遞,隨著人工智能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逐漸發揮"主力軍"的作用,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根據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所莫榮研究小組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人工智能對中國就業的影響一般是有限的。從短期來看,人工智能對就業總量的影響相對較小,結構影響比數量影響更為重要,但就業的結構性矛盾處于上升的渠道,技術失業的潛在風險也在增加。從長遠來看,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呈現出逐步、大規模的結構轉型趨勢。
智能制造行動升級
2016年前后,我國人工智能的產業化效應開始大規模顯現。2016年,廣東、江蘇、浙江等省開始升級"智能制造",以提高制造業自動化水平。
不僅如此,人口老齡化也增強了對智力的需求。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趨勢的形成,也迫使企業采用智能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
據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莫榮說,中國制造業自動化的替代有三個主要原因。
首先,高度程序化、標準化和苦澀、骯臟、疲憊、風險等崗位往往首先實現自動化。例如,新化學材料領域是一個成熟的機器人應用行業,由于其污染高,基本上實現了智能化,而且操作人員較少。
第二,該行業就業嚴重短缺。制造業企業普遍失業,勞動力成本上升過快。為了保持生產穩定,需要自動化來填補就業缺口。
第三,質量和精度要求提高。重點高技術崗位自動化率高,勞動管理成本明顯降低,生產效率和穩定性明顯提高。
企業自動化改造的主要目標是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率,減少崗位是效率提高的結果。"莫榮認為,在短期內,人工智能技術和設備的應用對制造業就業影響不大,從研究的角度來看,一些企業的員工流失率由于智能化升級和轉型而有所提高,但勞動力市場迅速吸收流失的人員,總體就業情況穩定。
作為"機器更換"在中國最早運作的東莞市,目前的就業形勢總體穩定。2018年,東莞市人民和社會事務局對53家進行智能制造升級的企業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結果表明,企業的智能暫時對就業人數沒有顯著影響,與智能企業的垂直就業登記情況相比,全市的總就業人數和總就業人數基本相同,呈現穩定略有下降的趨勢。
從總體上看,自動化替代不會導致就業出現明顯的波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制造業長期失業,而自動化是這些工作的第一替代,對勞動力的供求影響不大。同時,制造業工人的流動率較高,就業替代速度遠低于工人。工人不僅在制造業內部流動,而且還在繼續向服務業轉移,這為企業消化冗余人員提供了有效的途徑。莫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