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壓必須治療?要區分生理學和病理學
年底,許多單位和公司組織員工進行體檢,其中一些檢查顯示"低血壓"。結果,他們在互聯網上查詢相關信息,網上對低血壓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其中一種解釋指出,"低血壓有害,必須治療。真的是這樣嗎?
低血壓是指全身動脈壓低于正常水平,通常指成人上肢動脈血壓低于90≤60毫米水銀,稱為低血壓。
低血壓分為生理低血壓和病理性低血壓。
生理低血壓主要是指血壓已達到低血壓水平,但無癥狀。除長期隨訪后血壓低外,其他器官無異常情況。生理低血壓對身體無害,在苗條年輕女性中較為常見。
病理性低血壓會對身體造成一些損害,主要是導致重要器官缺乏血液供應,但也會使患者出現疲勞和虛弱、四肢濕冷甚至休克的癥狀。病理性低血壓包括慢性低血壓和急性低血壓。
慢性低血壓包括低血壓、體位低血壓或服用過量抗高血壓藥物的身體低血壓。慢性低血壓患者可能有精神疲勞、頭暈、頭痛甚至暈厥的癥狀,在夏季高溫時更為明顯。
在治療慢性疾病的合理低血壓時,首先要找出誘因。
如果服用過量的抗高血壓藥物導致血壓下降,應立即停止服用相關藥物,并在血壓恢復正常后決定是否服用低血壓藥物,以避免低血壓對身體造成損害。
他說:"如因體位原因引致低血壓,應特別注意每日體位的改變。首先,飯后站起來參加體育活動是不合適的,應該休息一會兒。第二,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制定有針對性的運動計劃,堅持鍛煉,增強體質,但運動要注意避免大量出汗,出汗要多注意鹽水的補充。第三,早上站起來或起床時,動作要盡可能慢。最好是做一些輕微的肢體準備活動,以幫助促進靜脈血液返回心臟。第四,最好不要站得太久,如果站起來感覺不舒服,交叉雙腿可以提高血壓。
如果是低血壓引起的身體虛弱,平時要注意補充營養,如多吃動物蛋白質食物,吃雞蛋,每天喝牛奶,多吃瘦肉,可以有效地改善身體虛弱的狀態。
急性低血壓是指血壓從正常或高水平突然下降,導致心臟、腦、腎等重要器官缺血,如頭暈、黑眼圈、冷汗、心悸、少尿等癥狀,嚴重的患者可能出現暈厥或休克,急性低血壓往往是由于血容量的突然下降而引起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必須立即到醫院急救。
因此,并非所有的低血壓都是有害的,需要加以干預和處理。